《无声告白》给孩子恰当的爱_读书笔记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课外生活 > 读书笔记 > 《无声告白》给孩子恰当的爱

《无声告白》给孩子恰当的爱

第一次读《无声告白》是在2015年底,一位网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或许是这位朋友在与我的交流中发现了我和女儿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才会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吧(我有一个16岁的女儿,正在读高二)。跟大多数父母一样,陪伴女儿的过程真正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伦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

正如亚马逊编辑推荐所言,《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问题。事实上,作者在第一章当中就将所有的结果呈现在读者面前,开门见山,惊心动魄:莉迪亚死了!母亲玛丽琳从不敢置信到茫然,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了解到一些真相却不敢告诉父母的纠结心态,父亲詹姆斯的婚外情,以及警察对居民失踪案件的处理(因为职业的缘故,我对这类描写会特别关注),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警察在接到报警后是立刻立案并展开调查的,有位老警察甚至还提到了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在11年前曾经失踪过一次的事实。而在我们国家,成年人失踪报案要等到24小时之后,后来大概是因为拐卖儿童案件过于猖獗,才规定儿童失踪案可以不受24小时的限制。

以后的每一个章节都是对结果的剖析: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一直愤怒于自己母亲人生的渺小,而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喜欢用出人意料的方式让人刮目相看:选择手工课而不是家政课,自然科学取得优异的成绩,实验做的棒等等!做医生是玛丽琳想象得到的最能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她也愿意为此付出最大的努力。在她的成长历程中,没有朋友,没有闺蜜,但显然她并不在乎这些。如愿考上哈佛大学并获得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奖学金,可造化弄人,大三时遇到华裔老师詹姆斯并休学与之结婚,她认为詹姆斯明白什么叫与众不同!但玛丽琳万万没想到的是,詹姆斯最痛恨的就是自己的与众不同!詹姆斯虽然出生在美国本土,但他从不觉得自己属于这里。美国虽被称为“大熔炉”,但是国会却害怕熔炉里的东西变得太黄,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只能偷渡到美国——这片鼓吹人人生而平等的土地。詹姆斯的父母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而詹姆斯爱上玛丽琳的最初原因,也是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能够完美地融入人群。从小到大,詹姆斯都没有朋友没有伙伴,记忆中只有被戏弄的屈辱和无法合群的挫败感。虽然在结婚的时候,两人曾经约定,忘记过去,共同开启新的生活,别再回头看。但面对莉迪亚自杀事件,面对警察的询问,詹姆斯仍然听得出玛丽琳语气里不加掩饰的厌恶和藐视!

母亲的死让玛丽琳决心重拾曾经的梦想,不惜不辞而别,抛下丈夫儿女离家求学,却因为怀孕使梦想再次破灭;希望做詹姆斯同事的助教,也因为詹姆斯的反对而失败….玛丽琳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给丈夫,给年幼的内斯与莉迪亚带来什么样的伤害!或者她考虑到了,但并不在乎,她的眼中只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理想。

玛丽琳突然失踪,全家一片混乱:詹姆斯陷入盘踞着的旧日恐惧,玛丽琳这样的妻子抛弃他这样的丈夫,是早晚的事,未能给予孩子们最最需要的安全感,甚至在内斯找到消遣,自救成功时,却以的狂怒来对待,导致父子间联系的纽带破裂;幼小的孩子们认为,他们做错了,惹妈妈生气了,他们没有满足妈妈的期待。内斯找到另外一个“消遣”:研究火箭升天,莉迪亚却没有任何消遣来帮助自己忽视她的事件中那个“母亲”形状的黑洞。为了重新赢回母亲,五岁的莉迪亚暗暗决定: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意愿!此后的岁月里,莉迪亚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她害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她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对于妈妈提出的任何要求,莉迪亚总是回答,我愿意,妈妈。她总是面带微笑,总是热切地想要取悦妈妈。

现实生活中,父母离婚,或母亲离家出走,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噩梦——被伙伴们羞辱、嘲笑,被邻居们八卦。在儿子眼中,父亲应该是一座大山,可以信赖,可以依靠,但同时也是需要去攀越,去超越的大山。但詹姆斯在内斯遭遇“游泳池事件”中,却没能给予孩子坚实的保护!

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的詹姆斯和玛丽琳,完全忽视了其他两个孩子。周末的时候,除非莉迪亚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家庭作业,否则不会允许她出去玩!而完成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周日下午了,莉迪亚根本没有时间去交朋友,或者说去维系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玛丽琳眼中的莉迪亚很忙,在班上非常努力,有很多功课要做,要学很多东西,非常聪明...她非常快乐,她爱学校,很有前途。而老师和学生对莉迪亚的印象却是:安静孤僻,缺少朋友,最近的成绩直线下降,她的家庭也很奇怪,没有朋友,与环境格格不入。当玛丽琳想要寻找莉迪亚的死因时,得到的却是可怕的“空白”!换句话说,她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女儿。詹姆斯也是在莉迪亚死后,才发现女儿并非像他期待的那样,在学校里受人欢迎,拥有很多朋友。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詹姆斯与玛丽琳爱莉迪亚吗?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但他们的爱有毒,让莉迪亚不堪重负,最终不得不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方式来抗争。(建议读一读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所著《情感勒索》《中毒的爱》)

玛丽琳的母亲希望她与一个“更像她”的人结婚;在玛丽琳离家出走的时候,警察不愿给詹姆斯虚假的希望,而是委婉地提醒他:这种事情(妻子离家出走)时有发生,有的人就是这么特立独行,潜台词就是“不合群”“种族差异”“婚姻不合”;小说《飘》当中的艾希礼在拒绝郝思嘉求婚的时候,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古语云:门当户对,一般的理解大多是男女双方经济实力、家庭背景上的般配,现在网络上关于“凤凰男”“孔雀女”的新闻也不时的会出现。在我看来,这样的理解有些狭隘,男女双方应该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契合,以及文化上的认同,有共同的归属感,这样的婚姻才是幸福的。

在一个家庭当中,父母亲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仅仅是吃饱穿暖吗?面对孩子的恐惧,父亲应该怎么做?在基督教文化当中,一个家庭里面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而我们国家往往的颠倒过来的,试想一下,如果詹姆斯和玛丽琳之间的沟通顺畅的话,还会发生女儿自杀的悲剧吗?

内斯知道莉迪亚在学校里没有朋友,或者说,从未真正拥有过朋友,而她的父母却从不知道这个事实。——没有朋友,会是致莉迪亚自杀的原因之一吗?莉迪亚为何要与杰克在一起?青春期的少年,不仅需要朋友,也需要拥有自己的恋爱对象,否则也会成为其他孩子八卦的对象。

内斯为何不敢向父母供出杰克?一是必须为自己以前的谎言做出合理的解释,二是必须承认自己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杰克曾经是莉迪亚生活的一部分。妹妹汉娜是第一个发现莉迪亚离家出走的人,但她同样没有勇气讲出来,因为如果讲出来,妈妈会对汉娜十分失望,因为汉娜眼看着妈妈的心肝宝贝走掉了;内斯会非常生气,他会责备汉娜:你为什么不跑出去追她?——父母很多时候会责怪孩子撒谎,不诚实,我们能否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有没有给予孩子犯错的机会?有没有给孩子自省的时间?还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

当内斯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时候,莉迪亚最大的恐惧出现了:失去内斯,他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完全清楚发生过什么,他总是托着她,不让她沉下去......莉迪亚的力量从来都是来自于他人,她什么时候有自己的力量,或许就能拯救她自己吧?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职业、性别、种族是多么不同,但每个人首先都是独立的个体。很多人都会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的,从生物学意义上而言是如此,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基因。但他们的成长环境,所处的时代,遇到的人等等都与父母不同:父母的成长过程或许会留下很多遗憾(比如我,没有读过高中,没有上过大学就是我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但不能指望我的孩子来补偿这些,她所要经历的是她自己的人生!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她所需要的、恰当的爱即可:安全感,成就感,爱与接纳,信任与陪伴….在我看来,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爱与陪伴。

在孩子上中学之前,做到共读、共写、共同成长。读她的书,陪她游戏,鼓励她组织小朋友集体活动。在共读与游戏中,父母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兴趣点与擅长领域,也能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鼓励孩子组织集体活动,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到孩子愿意与什么样的小朋友交往,从孩子朋友的身上www.i1766.com也能发现自己孩子需要改善的地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12岁之前,父母与老师是可以对孩子施加影响的,孩子也更愿意与父母交流。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好在这个年龄段进行。

而当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并进入青春期以后,就应该适当、适时的放手,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更关注的是同龄人之间的评价。陪伴是必须的,还应该设法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从哪里来?在学校里取得的好成绩,每一项特长(比如游戏玩得溜,足球踢得好,篮球打得帅,文章写的漂亮,数理化学的得心应手等等)都能够增加孩子的自信,只要孩子保持自信,保持高自尊,不必父母成天唠叨,孩子自己会自律、自我成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东西是个人的力量很难对抗的,比如《无声告白》中的种族歧视与民族融入问题;但我们仍然有很多方面可以去努力争取,比如安全感,比如爱与接纳,比如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很多朋友都说看了《无声告白》心里很压抑,感觉无所适从,我却从中看到了希望!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一句台词说的好:希望是个好东西。至少,詹姆斯与玛丽琳意识到,他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很多东西要修补。

查看全部

上一篇:《一个女人的史诗》读书笔记

下一篇:短篇的青春励志小故事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无声告白》给孩子恰当的爱”其他教案

热门读书笔记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