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课外生活 > 读书笔记 >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今年阴差阳错,看了不少历史书。过年回家时,为了打发车上的时间看完了《文明之光》第一册和第二册的一部分,看完了台大公开课《秦始皇》。过完年,读书会上读了小伙伴推荐的《万历十五年》,这回花完两周时间看完《全球通史》。在书的编写体例上,感觉介绍世界历史的书籍更注重历史进程的叙述,在宏观上归纳分析文明发展的轨迹。而中国历史更强调王朝制度,历史人物的细节刻画。当然,这也许也和书的编写体例有关。毕竟《万历十五年》本身也只是讲了一位皇帝的生平,而《全球通史》则是放眼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所以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全球通史》一书大致是以时间为顺序,将人类文明分为史前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进程来叙述。在每个历史发展时期,又分地区介绍了文明的发展进程。总体来说是一种纵向的框架,读完之后对于人类文明的演化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认识。但作为一篇读书笔记,我想从横向来提炼一些历史发展的规律。

规律一:加速发展

人类在农业文明之前,作为食物采集者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万年。进入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其中大概经历了1万年时间。而工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距今两百多年。不过如果我们现在回首100年前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与那时简直有天壤之别。文明的发展不是匀速,而是加快发展的。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外部动因

文明最开始是在世界各地独立发展,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当自然环境已经不能承载人口的增长,于是内在产生了创造和发明的必要,外在产生了侵略战争的必要。内在动因让人们找到提升劳动生产力的方法,外部战争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文明发展的进程也就大大加快了。这一观点的证据荷兰的兴起。荷兰在大航海时代初期是欧洲小国,由于当地农业发展的条件不好,于是人们都十分乐于发展贸易。但是由于荷兰并非海上强国,紧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大宗贸易。所以,荷兰人发明了股份制,也就是现代公司的雏形,通过这一方式荷兰很快成为海上强国,并且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内部动因

这里的内部动因主要指的是人们思想领域的不断解放。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在旧石器的部落时代,个人归属于集体,人们的思想是毫无自主性的,所有人听命于部落首领的指示。后来进入封建社会,宗教大行其道,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不过此时,宗教已经比之前的巫术好得多。毕竟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并且传教士也大多是有文化的人,有时宗教甚至还赞同进行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最后当理性最终战胜宗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时,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一次次工业革命也就伴随而来。当物质极大丰富时,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财产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而现代政治领域的“自由,平等,公正”这些构筑我们现代社会制度的基石也就出现了。

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科学的进步。但是,当人们真正采用实证这样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时,也仅仅在几百年之前。思想解放的进程往往缓慢,而且伴随着痛苦。但是当人们突破之后将带来巨大的进步。 规律二 没有永远的强和弱

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文明的发展可能比西方都要强大,这种强大持续了好几千年之久。在历史上,尽管有诸如蒙古和女真这样的蛮族入侵中国,但最后都被中国文明所同化。从政治制度来看,西方封建社会长久以来都是贵族和宗教掌握国家命运,内战不断,王朝更替更加频繁。中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很早就打破了贵族阶级的专制统治。到明朝,设置内阁大学士,文人竟然能够很大程度上限制皇权的作用。如果大胆设想,我甚至觉得如果任其发展,中国说不定也能顺利过渡到民主制度。但是,历史的发展已经不可能让各国故步自封。西方通过短短几百年时间就赶超了中国,并且逼迫中国接受了自己的一系列文化,不得不说,历史不是线性发展,强弱对比可能瞬间就会发生反转。

人们总说地大物博是中国的优势,但是面对大航海时代以来迅速的全球化浪潮,中国体制的稳定和文化的深厚反而成了顺应时代潮流的阻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经过几千年的细致打磨,一些深入骨髓的观念已经很难根除。而且伴随几千年的文化优势而来的是显得过于自负的文化优越感(甚至今天仍旧如此),这进一步阻碍了文化发展的步伐。

反观西欧各国,历史上反复遭受着各种战乱的侵袭。封建时代唯一称道的文化成就,可能就是文艺复兴了。但是也正是因为战乱不断,统治阶级不断更替,人们没有根深蒂固的“效忠”或是“等级”观念。当商人阶级兴起时,贵族阶层和宗教势力尽管有意打压,但是终究不成气候。战乱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商业的带来了远洋贸易的兴起。个人财富的扩大带来了政治体制的改革。而政治改革又进一步扩大了国家财富。西欧各国由此兴起。可以说,西方发展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文化终将在交流中融合。西欧各国率先抓住了时代变革带来的机遇,于是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规律三 人性转变

每个时代的人都带有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人们以部落为单位聚居在一起。人们的生存依赖着集体的需要,所以个人的意义在集体中是微不足道的。那时的人们没有等级,只有协同合作的集体观念。后来进入农耕时代,物质出现富裕,不再需要每个人参与的辛勤劳动,于是阶级出现分化,氏族中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成为贵族和神职人员。后来,大航海时代来临,西方国家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又得到进一步提高。伴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人们开始摆脱宗教和封建统治者的控制,开始重视私有财产,并且开始思考国家存在的意义。民主社会渐渐诞生了。但是资本主义也对其他国家进行过掠夺和殖民。罪恶的黑奴贸易,对北美印第安人近乎种族灭绝的驱逐,又让人们重新开始思考文明进程对人性的影响。

我们经常会问这个问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金钱是否是万恶之源?这本书中给出的观点是:人性是一张白纸,环境才是改变人性的关键因素。从文明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的发展并不一定会带来人性向善的转变。当物质文明产生极大发展之时,精神文明却往往处于落后。甚至我认为,物质文明不一定会带来精神文明。古人有云:“仓廪实而知荣辱”。长久以来,我也认为物质的极大丰富能够督促人们向善。但是我们今天又有谁能够断言我们比古人道德更高尚。所以,我觉得物质可以让一个人活的有尊严,他能够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吃饱穿暖以外的事,可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多样。但是人性的好与坏可能只能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了。正如100多年前,西方殖民者在贩卖黑奴时,没有一点点内疚之心,因为他们觉得黑人就是劣等民族。我们如今心心念念的处世准则和人生哲理难道就是值得信奉的吗?时代变化了,可能评价一切的标准又将转变。

查看全部

上一篇:蔓语书吧《岛上书店》读书笔记

下一篇:梁实秋散文摘录之《槐园梦忆》读书笔记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其他教案

热门读书笔记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