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桃花源》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课外生活 > 读书笔记 > 《遇见桃花源》读书笔记

《遇见桃花源》读书笔记

读书内容:《遇见桃花源》(边城·浪子著) 新买的书又快要看完了,眼见快要书荒,周末和几个作者朋友聚会,浪子居然带来了他的新书,哈哈,真是雪中送炭啊。

和这帮作家相识,还是我以前沉迷网络小说的时候(没错,和现在的孩子们一样,我也曾经沉迷网络小说啊),时间就像秋千,一晃荡间,竟都七八年过去了,还记得当时熬夜看书,以书迷的身份混进作者群跟他们聊天、学习的日子,真是一段难忘而快活的时光。

现在的家长总是视网络小说为洪水猛兽,包括我自己,看到拙总是捧着手机看小说,也心里不踏实,这是有原因的。把小说搬进网络,毕竟是一件不需要门槛的事,难免鱼龙混杂,甚至绝大多数质量都不高,学生把自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黄金时代耗在这上面的确是很容易荒废的。

但必须说的是,在恒河沙数的网文中也是不乏一些好作品的。我不想细数那些书名,但我认为比作品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们的勤奋。作为书迷,我们恨不得一本书一天三更,一更一万,甚至更多,可以看个过瘾。但事实上,很多作者是没有太多存稿的,按照通常的手速,他们每天码字三四个小时,也就是在6000-10000字左右,可以支撑两更。但你们知道这背后的代价吗?某个大神级写手,在父亲的灵堂上都在笔记本上敲键盘;还有一个知名大神,老婆在生产的时候,他在旁边隔着布帘子码字。遇到冲月票、强推,更是打满鸡血,一天顶多睡四五小时。我们看到的光环,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励志故事。

在这个圈子里,你要成为大神,除了无比的勤奋(没有最勤奋,只有更勤奋)以外,还需要人脉的扶持,需要同道的推荐,以及网站的助力,一个新人,单靠自己赤手空拳打天下,要想不扑街(成绩很难看)真心太难。而人都是需要成就感来做推动的,书迷的月票和订阅就是作者最强的兴奋剂。一旦无人问津,则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然后越发没有动力,这也是很多人最初踌躇满志,最后烂尾太监(无疾而终)的原因,而这种情况,在网络小说里可能占到绝大多数。

我是亲眼见证身边的一些朋友从写手到大神,最终成为真正的作家的,浪子就是这样的一个。有时候也很羡慕,也想试着冲击一下,谁不希望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呢?但越是了解得多就越是顾虑。这一行一旦开始,除非你选择放弃,否则就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两年里面,你将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公休假,你会对晚上12点这个时间特别敏感,你要忙着码字,还要研究数据,还要经营你的人脉圈,以及和读者做足交流……光想想就是害怕。更何况很多时候,你会渐渐为了商业需要,最终背弃自己写作的初衷,其中也是各种无奈。

关于网络写作,一时兴起说这么多,是看到身边很多孩子都在试着写网络小说,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人是一时好奇或者觉得好玩,有多少人是真正热爱并投入精力,但至少在中学阶段,不是非常鼓励。我记得当年一起说天说地说八卦的作者,有一个就是高中生,最初我并不知道他的年龄,那孩子的确特别有才,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就没有下文了,估计也是离开这个圈子了。这些年来,其他作者也是各散东西,有的选择了转行,有的放弃了专职,有的开始改攻电视剧和电影剧本的编写。之前陈凯歌有一部新片,原作者也是一个我认识的才女,听说另一个朋友编剧的电影也快上映了,包括这周来重庆一起聚会的另一个作者朋友,现在也走上了这条路,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回到浪子这本书,《遇见桃花源》。其实之前我在他的公众号有看到过连载,但现在习惯了看纸质书的我,对电子版又看不进去了,所以这次他说从酉阳来,说给我带了一份礼物,没想到是实体书,非常高兴,也很感动。浪子最初是写CS出道的,很热血的文风,也蓄养了一大帮很热血的死忠粉丝。因为他是酉阳人,所以这次转换文风写一本关于酉阳桃花源的小说,起初我还有点担心他能不能适应这样从游戏到都市的转换。但看完第一部分,我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了。的确,就像他自己总结的,“这是我写作上的第二个巅峰”。

文章一开始并不是那么起伏跌宕,只是挖了一个坑,一个在北京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许易,从他二十岁开始,连续十六年,每年会在腊月二十二这一天赶回老家重庆酉阳,风雨无阻,为什么会这样呢?随着他下属的疑虑,故事展开了。时间回到1992年的酉阳,一个满载着全村父老乡亲厚望的乡下少年背着棉絮箱子,走进了酉阳县城的一所县重点中学。

对村里人进县城读书的桥段,我们其实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在城里长大的我来说,以前其实并没有多少代入感,我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又窘迫又迫切的读书愿望,但最近几年,我却开始渐渐熟悉这种情景了。这是一个“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社会,村子里的人梦寐以求地是走进县城,而县城里的人则巴巴地望着省城,省城的人想去首都,去上海,去深圳,而北上广深的家庭则把目光早早投向了海外……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有条件,谁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比自己原有的生活圈子更高的平台,再不济,也要在本地争取找一所顶好的,加上市场经济蔓延到教育界,于是,有了现在水深火热的择校风,也有了不少砸锅卖铁的出国潮。

接下来就是不可避免的落差问题。当许易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入新学校,发现这个曾经在方圆五个村子里的第一名,放在这个大熔炉里,其实什么也不是:入学是班上三十五名,且呈逐渐下滑趋势。更难的是,他不能融入县里人的群体。同样放大来看,区县的孩子在省城的学校很多也是很尴尬的,发现和同学们的话题很多不一样,他们只能靠分数这个唯一的法宝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如果连分数都没有了,全家甚至全村全县人的目光就变成他们肩头莫大的压力。省城孩子其实也不轻松,当他们去到北上广深,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很多优势,在别人眼里连屁都不是。帝都的孩子们呢,去到美帝,也始终感觉自己是个永远无法融入的局外人。“中国学生”留给别人的印象,除了会读书,其他几乎什么都没有。难怪很多人要抱怨圈层的不可逾越,不得不承认,圈层是存在的,但是也并非牢不可破。文中的许易最终还是被县城的同学接受了,凭什么?一是其他同学无法比拟的文笔,一是球场上皮糙肉厚的精神。所以,一个人,不管你是处于哪个圈子,一定要有至少一项能给你带来存在感的技能,或者领域,如果这方面一无所有,可能比你在经济上一无所有更难立足,因为它会彻底把你扯到洪流的最底部,你的人生从此将是一潭死水,再没有换气冒泡的机会。

男生整体发育比女生晚,《易经》里也提到过女生以七、男生以八为周期,女生十四岁就进入青春期,四十九岁进入更年期,男生的这两个阶段的开端则分别是十六岁和五十六岁。所以在小学,乃至初中,往往女生各方面发展看起来更美好,成绩也更优异,但男生的优势则在于厚积薄发,后劲无穷,最终后发先至,到了高考的时候,往往排在前列的就是男生居多了。尤其是找到动力的男生。

我说的这种动力,绝大多数是青春萌动带来的,往往我们听到一些牛娃的故事。我发现,一个厉害的男生背后,都有一个女神,至少是一个暗恋的影子。可惜,同样处于这种情况的女生,则因为心思更细腻,反而更容易被萌动分心,导致成绩下滑。大多数情况下,在高中,一个成绩突然急剧下滑的女生背后,都有一个男生,至少是一个暗恋的影子。读书笔记许易就是这样,心里有了一个影子,学业上人品也爆发了,以致于在中考的时候,逆天地考出了年级前几名的好成绩,叫所有人跌掉了眼镜。反之,因为心里多了一个影子,一向成绩稳居“教父”地位的女学霸方雯,则在高中阶段节节败退,最终被父母转学,送到了平台更高的上海。更有意思的是,因为那个影子还留在重庆,所以,方雯对于父母强行安排转学的抗议方式,就是在填报大学的时候选择了重庆大学。我不想强调性别差异,但大多数情况来看,早恋这种事,对男生来说,可能真的是比对女生更有助力。

和所有的贫困家庭一样,许易的父母虽然以他为傲,但是上层建筑不能没有经济基础,原本是计划他初中毕业就送去深圳打工,他也心甘情愿接受这样的命运,但中考的超常发挥,也让老师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甚至愿意私人替他包揽高中的全部学费。看到这一段,我突然鼻子酸了,我看到了那个农民老爹的无力,也看到了老师胸怀中那腔赤诚。那是九十年代,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这么功利化,也没有人拿着重金上山下乡去掐尖,也因为这样,这些偏远的区县才有了名校的希望。现在的教育资源越发倾斜,家长观念也越发先进,就算没有钱,只要你有分数,择校费学费生活费什么都可以免除,甚至还倒给家里拿钱以表示掐尖的诚意。在这样的狠掐猛扯下,区县还能残留下一点儿苗子吗?没有了苗子,区县老师还能有教学的热情吗?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让人鼻酸的是,就算明知是这样,没有谁会甘愿留在干涸的泥土里证明什么,换了任何父母,也愿意尽一切办法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冲到更高的地方去。

第一部分看完了,许易的中学六年也在短短的一小时里匆匆而过,恰好这两天,在和作者们欢聚的日子里,也迎来了一大帮老同学的欢聚,虽然连续不断地忙碌了18小时(一整天没用电脑,导致公众号停发了一天),但是真心感到特别开心,我眼里看到的,是书页上许易的青春历程,脑海里浮掠的,何尝不是自己的青葱岁月呢? 这一篇笔记,送给一起欢聚的同学们,也送给一起奋斗过的写手们,因为有你们,我的青春不散场。 

查看全部

上一篇: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上)

下一篇:《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遇见桃花源》读书笔记”其他教案

热门读书笔记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