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课外生活 > 读书笔记 >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

毛泽东早年反抗自己的父亲,16岁就只身离开家乡,当过半年兵,后在长沙一所师范大学学习了五年,在这里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杨教授,杨教授去北京,把他引荐到北大图书馆。

毛在北大半年并不愉快,却和杨的女儿杨开慧产生深厚感情,后来结为连理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值得注意的是,毛在北大的时候已经24岁,他还只是一个受人冷眼的图书管理员。

毛回到长沙后,便开始组织革命团体。28岁时在长沙依托师范学院,已经住省内有稳定的关系,后来到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会议,他那时就关心农民,还利用学校之便教农民认字。他大概在这过程中才逐渐认识到,站中国大多数的农民才是改变中国的最重要力量。

毛在党内求知探索颇受挫折,也跟着国民党做了很多事。后来发起秋收起义并退居井冈山,有了枪杆子,才有了点权力。朱德、彭德怀都在此时加盟。

毛的父母去世后留下的家产可以为毛提供少量但源源不断地现金流。

在井冈山毛和贺子珍结婚。

后来攻打长沙,毛没有提前把杨开慧和两个孩子救出来,杨为革命献身。

长征前,贺子珍的两个孩子被送给当地农民。长征后,贺精神失常,后被送到苏联精神病院。

毛在延安时性格发生了转变,渐渐和人疏远,走向神坛。

他在延安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尝试。

建国后,他不知道如何管理一个国家,慢慢失去周围人的信任。大跃进后,刘少奇邓小平的权力越来越大,毛的失势大概是他发起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之一。

毛一直在探索治理中国的方法,他对美国不了解却很尊重,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却难以找到适合的方法,甚至最后去批判孔子。

他承担着巨大的孤独和痛苦,却没有办法让每一个决策都正确,在晚年更因为自己的偏执而犯下大错。

我看到的,是一个在时代的局限下,承担着民族责任却探索不出合适方法的普通人。

启发太多,最后写的笔记只是几段小故事,留待自行体会。 

查看全部

上一篇:二年级读书笔记之《说故事的人》

下一篇:《夏娃的觉醒》读书笔记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其他教案

热门读书笔记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