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读书和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课外生活 > 读书笔记 > 再聊读书和读书笔记

再聊读书和读书笔记

这几天,好开心。因为和师父一同去秦皇岛见了好多向往已久又未曾蒙面的好朋友。岛主琴姐和缓之老师还带我们去参加了岛上读书会这学期的首次读书活动,我感到荣幸极了,竟然还被允许第一个发言。以下我就再把自己的那些喋喋不休复述一遍,大体保持原貌,稍作修改和补充。

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话题,我和不少人聊过。也写过一两篇小文章谈过。记得有一篇的开头,我这样说:不清楚一个人究竟需要读多少书,才有资格自称“读书人”;不知道以“读书人”的身份生活多久,才敢在人前谈论读书这件事。在“不清楚”、“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以读书人自居了好几年,也养成了遇到爱读书的人就一定要聊聊读书的毛病。我为此感到羞愧,却也很是得意。

今天,遇到这么多爱读书的老师和伙伴,不可避免的,又要来炫耀自己的羞愧和得意了。先从读书聊起,再聊读书笔记。

聊读书,我不太喜欢聊为什么读书这个话题。因为对不想读书的人来讲,什么理由都不能构成读书的理由,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讲,书里乾坤,多少还是有领略的,因此就心照不宣,不必多言了。

聊读书,我爱聊怎么读。方法问题,好多前辈大家谈得比我好得多,我也在向他们不断学习。但既然我这么自告奋勇地聊,还是聊聊自己怎么读这件小事吧。

我常觉得亲近一本书,就像去拜访一个人。空着手,不好。要带一些小小的礼物。读一本书,要带着一定的阅读背景去,这个阅读背景当然也离不开之前的阅读积累。我想大家的阅读积累一定已经足够深厚,此处就略过不谈。直接聊读大书新书的事。

带着阅读背景亲近一本新书,为的是彼此照亮。好比一个举着火把的人进入了山洞。假如新书是火把,既有的阅读背景就是山洞。火把会将洞壁上的书画照得更加清晰,足够亮的火把甚至会让你有前所未有的发现,而这正是阅读新书的目的所在。假如,把既有的阅读背景当作火把,新书是山洞,就能更好地去理解新书里所呈现的精彩内容。

举例来说吧。昨天听琴姐说,这学期咱们读书会要读《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我前一段时间读的。当时是一个读书平台找我去写拆书笔记,作为一种领读。之所以敢接这个活儿,是有信心可以读明白,也相信自己能梳理出一些头绪。这次经历让我最感恩戴德的是,在读这本书之前,详读过《论语》和一部分《老子》、《近思录》等经典著作。否则,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理解,因为冯友兰先生是不做过多阐释的。

例如,当他提到儒家人“仁”这个概念,他不会把《论语》中关于仁的语句全部列出,也不可能对这些语句一一分析,更不可能对历代人们对这些语句的诠释通讲一遍。这就要求有一定的阅读背景,来照亮书中的观点了。否则,读这本书,就等于是记住了冯先生对各家各派的简单介绍,地位高低的评价,发展流变,对后世的影响。理解不了他为什么这样介绍,这样评价,这样定位。当然,把他所提到的经典都读一遍是不现实的,其实只要结合着一两本经典原著来读就很好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读布鲁姆的《美国精神的封闭》。我和这本书可以说纠缠了好几年。前前后后翻开大概有七八次,每一次都不能尽读,直到我读了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等大家的代表作后,才能把《美国精神的封闭》顺利读下来。这本书www.i1766.com的特点是,每一段话中会同时提到好几个大思想家,如果他发个善心把这几个思想家的观点复述一遍,会容易读一些。但糟糕的是,大部分时候,他只得用类似“从霍布斯和卢梭对自然状态的理解来看……”,紧接着他自己的观点就来了。这就意味着,我要了解他的观点,至少要知道霍布斯和卢梭就自然状态这个话题都说了些什么,有何异同。这时候没有阅读背景,就很尴尬了,就会发生兴高采烈地翻开书,垂头丧气地合上的悲惨结局。

好多人笔下的好书都是如此。比如阿伦特,再如沃格林。

这就要求,我们做读者的要更努力一些。怎么努力呢?做读书笔记。这就顺利地进入了第二话题。

我大概是在去年三月份的时候,开始较为自觉地、集中地、相对系统地写读书笔记的。这一切都要感谢杨老师。读书,是因他而起,写笔记更是上了他的当。

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一个晚上,老师在他朋友圈晒了一系列大师的帅照,说这些人给了他很大影响。我仔细辨认了近二十位大师,只认识三四个。用识图网查半天,知道了名字。费了半天力气,觉得自己很无聊。这样就算认识吗?其实不认识。我就下定决心好好认识认识他们,看看他们会给我带来哪些影响。就这样,开始了读书和笔记的生活。

第二天,我一口气读完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竟然一点不枯燥。一直读到凌晨一点。我几乎感受到了马基雅维利的忧心所在。急匆匆地壮着胆给老师留言,说了一通有的没的。激动着,睡着了。一觉醒来,竟然收到老师的回复。他肯定了我的想法,表扬了我。还给我留了些思考余地。这一回,标志着我在读书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

和老师交流完,我当天就写了读书笔记发在了朴野堂。就这样,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再到卢梭、洛克等等一路下来,有惊喜也有阻碍,但都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和伟大的灵魂交接,和老师这样的思考者写作者交流让我为自己的生命感到振奋。

笔记越写越多,其中也有偏离轨道和遇到难处的时候。偏离轨道大概是刚读书的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容易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凌驾于作者作品之上,去审判而非学习。这时,老师提醒我说:要述而不作。偏离轨道还指把书中的片段七拼八凑,为的是迎合自己既有的观点。这时候老师会提醒说:是作者这样想呢?还是你想让他这样想?

就这样,我一次次出轨,一次次被老师揪回来。到后来,我渐渐学着自我反思,学着自己把握方向。

后来,因为这样的约束,写得东西规范了些。用邓老师的话说,稍加整理就是一篇论文。我印象中写洛克《政府论》的笔记超过了两万字,以至于公众号推送不了。那时我知道了,原来公众号文章的字数上限是两万。后来我就尽量控制在两万以内。

写得规范是件好事,但时间长了,有滋生了新的问题——太学究。以至于不少读者以为我是男的,以为我是男的也就罢了,还认为我是个老者。这我就不能忍了。我想,一定是我写的东西不够有血肉。以前是太多自己,现在是没有自己。这是我第二次出轨。这时候,老师又来了。他说,兰川啊,你的文章里缺少生活。读书和生活不是矛盾的,读书把生活弄没了,这书不如不读。

老师的话大意是这样,当然他说得比这委婉。我为了提醒自己,特意加重语气。

后来,我想着从积累读书笔记的模式中跳出来,哪怕一时半会儿写不了长文,写一些短的文章也是好的。重要的是,有自己、有生活。

这个练习才刚刚开始,现在稍稍有了些意味。还在不断练习中。我想多给自己一点耐心。

以上说的是偏离轨道的事,以下再说说做读书笔记或者写文章时遇到阻力的事。

我遇到不少自称爱读书而又从来不写读书笔记的人,我常常多情地劝他们写,但有时也就是劝劝,我知道可能没什么效果的。因为他们的理由我都无法反驳。他们会说:我读书就是休闲,写笔记把自己整累了,害的我连书都不想读了。这,你还怎么劝?人家都以“不读了”相逼了。还有一些朋友会说,我就是懒得写。言下之意,你以为就你会写啊?我是懒,让着你,偷着乐吧。这我也不能劝了,万一他写得真比我好,我就尴尬了。

以上两种人,我不太会认为他们是读书人,虽然我也是混迹在读书人中间。没有写笔记自觉的读书,也可以是读书,但读书的效果可能就大打折扣了。抛开不写笔记的种种理由,以下聊聊如果开始写笔记,又会遇到什么。

自觉写笔记的人会感受到两种情绪:激动和沮丧。写东西,可以获得表达的快感,有点像玩儿游戏。每个字句由你操控,字句的不同摆放可以呈现不同的意思,这是件多么奇妙的事啊。可是,这个摆放不是任意的,它有它的内在法则,比如,你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十页纸说完的意思写在一段话里,这是个挑战。每完成一次,就像占领了一处高地,那种快意不是其他事情所能比的。但是,当你怎么看也看不懂一段话一页书的时候,就会沮丧会苟且。所谓苟且,是指自己给自己圆场,把这个话头温柔地有技巧地掐断。另起一个自己能驾驭了的话头,接着写。

这种事儿做多了,容易恶心到自己。因为读者未必知道你的苟且,还连连称赞写得好。但你自己心知肚明啊,这就不仅恶心到了自己,而且只恶心到了自己。这,我就不能忍了。

这时候,杨老师现身了。他说,川啊,那个难的地方才是长本事的地方,你怎么把它绕过去了呢?可以放着,让它自己长长,但不能苟且。我深深明白师父的善意,所以到现在,很多难处都在那儿长着,也没见有动静,大概还得不时浇灌、耕耘一下。

最近我读到一位大作家的一句话,他说,就是因为不会写所以才不断写啊!

所以,当有人因为不会写而不写的时候,我只能不客气地甩他一句:那就永远不会写吧。

没有人教过我怎么写,写着写着,那个样子就出来了。这不是自夸自己本事多大,恰恰是说连我都能这样,何况是别人。写,是先要做的,写好写坏,再说。还能坏到哪里去?还能比不写坏吗?

以上,是我昨天读书会上所说的大致内容。以下,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补充。

琴姐问(大意):火把和洞壁的比喻可以理解,但如果一个人就是没有任何阅读背景,他怎么能有那个火把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当时简单聊了自己的阅读经历,未能很好地解答。倒是我师父说的那一番话,是颇有意味的。我将大意写下来:

火把形成之前,要有火苗。这个火苗从哪里生出来,是偶然的、难以预料的。我曾经给一个小朋友推荐过一本书,《正义论》,很厚的一本书。推荐后,他好几个月没理我,突然有一天理我了,跟我说:老师,罗尔斯写得真好,有一句话对我的人生有极大指导意义。

哪句话呢?

罗尔斯说,想爱,就不要怕被伤害。

这个孩子所理解的这句话,未必和罗尔斯本来要表达的有多大关系,但他结合他当时的心境去领悟这句话了,就等于在心里燃起了火苗。只要让他接着往前追溯:罗尔斯为什么说这句话,他如何一步步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个火苗就有成为火把的可能。

初读者需要这样的火苗,也会有这样的火苗,只是没有呵护好的,一个喷嚏过去,就灭了;呵护得好的,渐渐成为火把,足以照亮更多大书、经典的书。

今天,琴姐发给我《正义论》中那段话,写得真好,就放在这篇推文结尾,算是在我心里燃起的一个火苗,也希望能燃起更多人爱读书的火苗:

“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 ——罗尔斯《正义论》

点击显示

上一篇:《人类简史》读后感——如何才能更幸福

下一篇:樊登的《人类简史》读后感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再聊读书和读书笔记”其他教案

热门读书笔记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