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著作《目送》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课外生活 > 读书笔记 > 龙应台著作《目送》读书笔记

龙应台著作《目送》读书笔记

序言:你来看此花时

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龙应台

前两周看完的《目送》,昨天想着得为此书写个笔记,权当留个纪念,不想中途却跑去海边之滨,听一群草地音乐人吹拉弹唱。至此今日,思绪终未能归于一处,又夹着喜好多书同看,以致思绪颇杂,絮絮叨叨,只望不会惹人烦闷。 首次接触龙应台的书,是高一那年,那会看的第一本是《亲爱的安德烈》,那时实有感触,便趁热向隔壁宿友借了《孩子,你慢慢来》,只现在已记不太清内容。之后高中也曾在梅州的剑英图书馆借过龙应台的散文集,断断续续,其实也已记不清那会看没看完。大一在暨珠图书馆重借了《野火集》,年少浮躁,匆匆看完便罢。而今算不得岁月老成,却因了读书会上的书友影响,开始有想静下来写写笔记的念想。

《目送》出版于2008年,那会距龙应台03年赴港已有五年,所以书中里的地点转换,总能看到香港的身影。她的成名作《野火集》出版于1985年,那年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刚好也出版,先于《野火》几个月。在看《野火》时,我总会把柏杨和韩寒写过的一些一起比对,三代人的东西,且不论两岸的差异,有时总觉得其实都是一脉一体的,这些也许以后会在笔记里谈谈。《亲爱的安德烈》出版于2007年,这本三年通信汇集本,开启过我对家庭交流的思考,以致我想会影响以后我与家庭几代的交流。《大江大海1949》出版于2009年,据称是龙应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其中滋味如何,我还未能给出,因为我正在看中。 回归书中的内容,因为梳理内容,我又大略看了一遍,为方便概括记忆,我在书的每个部分的每一小节,标注上了个别字,以记录我的大致思绪点。这些,我会放在推文的附篇。 在书的序言,有一段字甚是喜欢。她说“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在生活中,我们是路人,是知己,是至亲;在时间里,我们却也许都是过客,所以注定世上“无不散之筵席”,天下无不尽欢之后事,生命无不无奈之悲欢。今日欢歌,他日悲戚;今朝促膝,他朝可能相别离。最无奈的还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而彼时的“目送”心酸苦楚个人方知。 《目送》里的目送,在正文的开篇第一章,作者便直白地告诉了我们。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目送,延承的是她的父亲亦曾做的事。这份目送有关怀,有爱,有难以言诉的担忧、期盼、距离以及害怕。长大后的孩子与母亲之间的隔阂,长辈的渐渐离去乃至不得不面对的最后一程,对于时间,你不得不选择的低头和回望,乃至这个目送牵动的是五味杂陈。所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一个人走的路”,除了《目送》《山路》《为谁》《母亲节》,其它四章,讲的都是作者的母亲,第三部分“漫山遍野茶树开花”里的四章则都是讲父亲,加上第一部分有所提到父亲的两章,总让人眼前会浮现两位老人的身影。在文中,基本可见到的是女儿对老年痴呆了的母亲的包容、关怀与不忍,也可见曾因工作忽略过父亲的敏感心理的愧疚以及对父亲深沉的爱的追念。有些东西,不曾缅怀,不曾真正去付出,也许我们都不知。老,是我们终将面临的事,也许离我们尚远,但面临之时会处何种姿态,不论是老的人自身亦或至亲。在书中见不到对社会现象的影射,看到的只是一位女儿、母亲对人生的思索,对亲人的缅怀,对时间的感伤,对生命的目送。而我始终觉得作者幸运至极,过往曾有关怀备至的双亲,之后亦有可曾共同度过的几十年时光,再往后还有懂得体谅母亲的孩子一同前行。有些看似简单的幸福,并非每人都可轻易拥有。 书中的第二部分“沙中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多写的是香港的生活,这其中的一些章节,也可说与第一部分离不开,特别是做菜这事。龙应台不会做菜,也许是来自那会台湾时代观念,也许还是父母太过爱护,也许也许,又怎么知呢。而若由我来说,我想归根还是作者那会家庭还算得很不错,倘若是真穷的,我倒不信会有穷孩子真没下过厨,做过几样菜的,当然这好不好吃得另当别论,毕竟天赋这种事无关穷富。保姆海伦对教授的景仰以及对教授不会很多家务及做菜的惊讶,安德烈对母亲粗糙吃活的无奈以及《为谁》里特意嘱咐的母亲记住煮菜细节的用心,从字里行间倒是看到一位内心柔软谦卑和善的龙应台,也许这个时候离二十几年前的笔伐口诛真的远了,任何相信与不相信也都已无所谓,重要的只剩一种生命的宽宥与厚度。 在第二部分的《星夜》《狼来了》《乱离》《距离》以及第一部分的《山路》,我把之归为一类,大体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思索。由一幅临摹的《星夜》到深圳画家村,真正的艺术也许其真正意义也已不仅是局限于那幅所谓的真品。德国的狼与人群里的鸽子这二者如何论定?文学形象评判的善恶与现实中狼对生态平衡的贡献以及鸽子所携带的诸多不利病菌,有些东西,有些善恶并非是绝对的,不是吗?而关于《乱离》,对于未知事物譬如鬼的畏惧,有无畏,有宁可信其有,有相信鬼有善恶,而这些也都非可知可得,且不可一以概论。至于距离,也许不只是湄公河畔盯着路人的孩子与宛若王子的欧洲孩子之间的,还有许多难以逾越的,譬如地域、国界、文化、阶层上的一些难以打破的无奈的距离。 《山路》里有句话很是喜欢,“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东西言述多了反而没了其中味道,而这句话,也许可以送给我自己亦或你,慢慢体会

点击显示

上一篇:《古典之殇》读书笔记之我养了一个路盲

下一篇:《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龙应台著作《目送》读书笔记”其他教案

热门读书笔记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