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悲情与荣耀》_读书笔记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课外生活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悲情与荣耀》

读书笔记《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悲情与荣耀》

一、简介

以色列,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自1948年宣布独立以来,一方面给人战乱连连、满目疮痍的印象,但同时,它却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

《我的应许之地》可以说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国史,也是百年来犹太民族的奋斗复兴史。作者阿里·沙维特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在百年来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喜剧中,《我的应许之地》为这个生活在流沙之地又充满活力的弹丸小国,完成了一部当之无愧的以色列史诗。

二、作者介绍:

阿里·沙维特,以色列著名的专栏作家,中东问题专家。沙维特出生在以色列的雷霍沃特,后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成为一名伞兵,并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研读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为《Koteret rashit 周报》撰写文章,90年代担任以色列公民权利协会董事会的主席,1995年,他加入了《国土报》,并成为《国土报》的首席记者之一。沙维特同样也是以色列大众电视媒体的重要时事评论员。

三、全书脉络:

全书总体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但在时间之外,作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点逐个叙述,如果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应该会出现一个目光深邃、眉头微微皱起的以色列男子拿着画笔描绘一幅鸿篇巨著:

初见——步入深谷——柑橘园——马萨达——吕大城——供给房——核工程——定居点——加沙海滩——和平——控诉——性、毒品以及以色列的现状——上加加利——现实的冲击——占领罗斯柴尔德——生存挑战——在海边

他骄傲而又痛苦,坚定而又疑惑,他一笔一笔还原这个国家从无到有的过程,同时又小心翼翼地想象它将走向何种未来——从柑橘园到马萨达,从吕大到定居点,从战乱到和平再到危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他不仅画下了祖先们坚定的眼神、果决的决策,同时也画下了背井离乡的,被驱逐的人们浑浊的眼泪。

四、写作手法的特点分析:

(一)专栏作者的笔调和角度

阿里是一名专栏作家,这决定了他的笔调绝非小说作者一般引人入胜,反而有时候显得零散和枯燥,读起来就像在读一篇篇新闻报道。同时他又是一名以色列人,他的祖父是第一批放弃优渥的生活来到以色列的欧洲犹太人,他对这片土地怀着深沉炙热的感情,但很难得的是,他走出了“犹太人”这个身份,站在了客观的角度上——他的眼睛除了看到犹太人,仍然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

有人说,这世上的国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以色列的方方面面,从古至今都是极为独特的。因为它是一个由所谓同一民族的人,依凭古老的信仰与现实的目的,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片陌生的土地而组成的国家。要知道,他们分别了两千年之久,他们的皮肤有黑有白有黄,语言五花八门,信仰也不相同。但他们共同携手,在这所谓的“应许之地”上,缔造了自强与发达的奇迹。

这是伟大且令人热血沸腾的奇迹啊。可它真的只是伟大与荣耀吗?

在《我的应许之地》中可以看到,它既是轰轰烈烈、充满荣耀的民族解放运动,另一面却是罪恶与血腥的“非法殖民”,因为这里原本是巴勒斯坦人的家园。

作为一个犹太人,阿里·沙维特丝毫不曾避讳这令人尴尬的矛盾,他冷静地指出,这所谓的“应许之地”,其实是建立在掠夺与占有之上的。他并不回避讨论这合法性的危机,因为他所有的讨论的目的,是去寻找是真正的“应许之地”——没有血腥与暴力,是不凌驾于任何他者之上的胜利与荣耀

(二)丰富的叙述形式

要完成这样一本史诗级的作品,仅靠任何一种单纯的叙述方式都会读来令人乏味和厌倦。在《我的应许之地》里,阿里·沙维特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三)以小见大的方式

站在后来人的角度看历史,也许因为功过是非一目了然,我们往往很容易站在历史评论家的角色。但以色列却又是这么特别又复杂的存在,它显然是不可评论的,它的一切都仍然在发生并且还具有各种可能性。

在《我的应许之地》里,阿里·沙维特大量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他选取了各种各样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深入采访,每个人的亲身经历、心路历程、他们的焦虑与反思、憧憬与理想在文字里,悄无声息地交汇成了以色列的历史和今天。

作者对于以色列命运的反思也不仅仅依附于个人的感官经验,还包涵着对于人类在面临人力不及的境遇时,自身对于命运的深刻反思。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过往,既不袖手旁观,也不陷入过深,更不能被先在的情绪,比如仇恨所影响。一个人,应以他最为严格和透彻的眼光,看待他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看待他从未经受的历史和围困他的现实。

五、情感层面的个人思考:

(一)关于“异乡客”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个词很火,叫“异乡人”。其实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因为曾经中国的异乡人很少,传统的农耕社会和不便的交通把我们的祖祖辈辈稳固在同一个地方,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过着安稳知足的生活。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人开始尝试着离开故乡,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外面也有如此广阔的世界,或者为了更加优渥的生活条件,或者为了更加自由的生活方式,总之他们选择在异乡扎根,从此贴上了“异乡人”的标签。他们尝试着融入外面的世界,数十年的异乡生活,也许改变了乡音,改变了口味,但却很难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

他们期待着,有一天回到故乡,再看一眼故乡的明月。

但有一天,他们再次回到故乡,却发现记忆中的地方已经变了位置,记忆中的人也不再是曾经的玩伴,而那一轮心里皎洁的月亮,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这一刻,他们才明白自己处在怎样的夹缝里——异乡永远无法成为故乡,而故乡却只存在于梦乡。

而这世上,最庞大,最悲绝的一群异乡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犹太人。

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以色列是“应许之地”,是他们理所应当的家园。但大离散后,他们几经颠沛流离,散落在欧洲、非洲、亚洲,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他们远离了自己的同胞,在各个地方生存、繁衍,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们渐渐开始意识到,他们并不属于那里,哪怕是在犹太人生活优渥的欧洲,也并不是犹太人的家园。他们迫切地需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回到那片“应许之地”。然而,他们的家园上并非荒无人烟,那里早已经居住着世世代代的阿拉伯人。

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看不见”——看不见他们的邻居,看不见未来无可避免的战争。他们狂喜于这片土地,兴奋地沉浸在理想国的规划与建设中。无可非议,犹太人是极其聪慧勤劳的,他们航行、开荒、动迁、驱逐,空气中偶尔还有血的气味,带有殖民性质的以色列建国了。然后是迅速发展、矛盾升级、民族对抗、各种主义之争……

是的,他们回家了,但接踵而来的驱逐和战争又似乎在提醒着他们,归属感依旧不属于他们,永久的和平依然如此艰难,蛰伏在这块土地下一触即发的动荡让他们惴惴不安。异乡客脚下的路,从不会兀自延伸。无论故事之前写着怎样的许诺,前进或是丧失,只是一念之间。

谁来带以色列突围,谁为这片土地的和平努力,看起来路还很长,但《我的应许之地》里,至少我们看到了一名犹太人理智的思考。

(二)年轻一代的选择

第12章“性、毒品以及以色列的现状”,专门用了很大的篇幅讲了一个主题——以色列今天的年轻一代。

在大家的印象里,犹太人是聪明的,同时也是克制、古板的,或许是因为习惯了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他们丝毫不放纵自己,他们随时随地准备好搬家、作战。年长的犹太人这样告诉孩子——战争是我们的使命,保卫家园是我们的使命。当然,这样勤奋的民族,把以色列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建设成了今天世界上最为富强的国家之一。

但以色列的年轻一代却明显有了和祖父辈不一样的选择。今天的以色列,显得开放了很多。彻夜不眠的酒吧、毒品、同性恋……他们拒绝接受压在身上沉沉的,关于复国的使命,他们放弃期待那遥远的和平家园的梦想,选择了当下,选择了享受生活。

我们该指责他们吗?难道我们能说,他们背弃了理想,背弃了信仰吗?

作者在书里其实早已给了我们答案,这就是以色列的今天,随着历史的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应该说它是合理的,也正因为它,今天的以色列更加自由、开放,充满了一个现代国家的勃勃生气。

(三)分裂与融合

在《晓松奇谈》关于以色列的专题里,我很同意高晓松的观点:这个国家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我们并不能去预料。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他们和我们之间,哪里相似,哪里不同。

这样一个民族,离散了上千年,分离了上千年,没有共同的语言,甚至连肤色都不一样,但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为了一个共同的家园去融合、去建设、去战斗。

他们无疑是包容的,包容了这所有的的不一样,融合其实是艰难的,但融合之后这个民族产生了更为伟大的荣耀。然而我们的民族,分开才几十年,尚且使用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相貌更是无法辨别,可是怎么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分歧,争论不停呢?

我想,如果能够深入思考下去,《我的应许之地》就不仅仅是一部以色列的建国史,放在任何一个尚有分离的民族里,都是一部值得借鉴与值得我们反思的教科书。 

点击显示

上一篇:梁鸿《出梁庄记》——羞耻、忧伤与自我救赎读

下一篇: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杂感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悲情与荣耀》”其他教案

热门读书笔记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