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论》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课外生活 > 读书笔记 > 《佛性论》读书笔记

《佛性论》读书笔记

本论开宗明义,「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种过失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二为离慢下品人故。三为离虚妄执故。四为离诽谤真实法故。五为离我执故。」,「五功德者。一起正勤心。二生恭敬事。三生般若。四生阇那。五生大悲。」「由五功德,能翻五失…由佛性故,观一切众生,二无所有,息自爱念,观诸众生,二空所摄。一切功德,而得成就…由(智悲)二方便,住无住处,无有退转,速证菩提。」为此,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所以本论实际讲瑜伽行,即如何藉此成就一切功德,开显佛性,速证菩提。其中广辨佛性,显体辩相,而说向上。涉及一心之心生灭门和心真如门。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所以众生为如来藏,「一切诸法不出如来自性,无我为相故,故说一切诸法为如来藏。」依《大乘密严经》,如来藏即阿赖耶,「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悉依阿赖耶…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名」,也就是皆是阿赖耶识之变现,若依如来藏说,则皆是如如,本论中说「如如理中,本无人我。」「人法二空」,两者同一旨趣,实际就是把八识立体来看了。于此真如,论中说为三自性之真实性,即圆成性,「一切诸法真如。圣人无分别智境。为清净二性。为解脱三。或为引出一切诸德故。立真实性。」立此真实性,能清净分别(遍计)、依他二性,圆成解脱的第三真实性,可见即清净依他。

《成唯识论》卷3中也广引诸经圣教并以正理证明第八识的存在,其中引《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偈颂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也就是第八识是杂染清净诸法之所依,立体来看,一心之心生灭门和心真如门两门平等。本论中亦说「若无真实性。则一切一切种清净境不得成故。一切者。别摄真俗尽。一切种者。通摄真俗故。」

但于此真实性者,「不可得说定净不净。若定净者则一切众生不劳修行。自得解脱故。若定不净者。一切众生修道即无果报。若定净者。则无凡夫法。若定不净者。则无圣人法。何以故。净不净品皆以如为本故。若其定净。不即无明。若其不净。不即般若。此两处如性不异,故此真如非净、非不净。」

《成唯识论》卷5,于证明第七识存在时,说明了因为第七识的干扰,覆盖真实,令不得显,所以三界众生常处无明,第七识恆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俱起。若无第七识,则无想定、无心睡眠都等同于涅槃、无漏了,就应该烦恼不起了,真要这样那就省心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本论中说「若无依他性。一切烦恼不由功用。应自能灭。若尔净品亦不得成。」《成唯识论》卷5中说:第七识染污意是第六识之所依,如果第七识染污意未灭,识之相缚终不能解脱。

十八界众生根身做主,能缘的六根对所缘的六尘而生六识,依根识认知世界,无法认知两层、实相,论中也说「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所以妄执我所,作业由此而起,皆虚妄分别,实际一切皆是阿赖耶识变现,依如来藏即一切皆是真如,依变现理则法(性)所相皆是法(性)能相变现,而一切法相归于一心。

于此若不了知,就会像外道一样,囿于根境识执为实有,推理测度,执于因果,实际他们不明白所相里没有因,都是果,其中就引用了《中论》中的“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非无因生。”予以辩破,不可执为实有,实际指向了另外一层。而如果不明白两层相依,就会执空,世俗有,胜义空,空为真实,也就是自空,「谓一切有无。并皆是空。此空执者。即无所有。无所有故。因果二谛道理并失…此执既依空起故不可治。」这样就无法出离三界了,真如佛性也无法开显了。

若于此通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是真实性,是常乐我净,而所相里的人法是空,也就是他空,当下的人我法我、能缘所缘都是所缘、都是所相,唯变现(唯境、如来藏功德)而无识,论中说一切众生通达此理,就能离虚妄执、我执,生五功德,依此行瑜伽行(为什么要瑜伽行上文已说),都应该并完全能够引出开显圆满法身!论中说为「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佛性体三因。依此而行,于显果品中说「如经偈说:二空已清净,得无我胜我,佛得净性故,无我转成我。」

于此若不通达,就有可能像小乘一样,分别佛性有无,是不是由修而得。实际依变现理,一切众生皆是一心出,当然皆有佛性,甚至与佛都无关,两层相依,佛性离开了有无的这个层面。所以其对佛说的“有众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槃故。”的理解有误,实际应该是不依佛性,入佛性,则涅槃真如法界无法显现,但不显现不等于没有,本自具足。同样,不依能相,入能相,依一心(阿赖耶识),入一心,则妙明真心亦无法显现。

所以应入不可思议能相、入一心,而起智悲,广利一切如母有情。相濡以沫,不如回归大海,相忘于江湖。论中亦说「由般若故。舍凡夫执。由大悲故。舍二乘执。由般若故。不舍涅槃。由大悲故。不舍生死。由般若故。成就佛法。由大悲故。成熟众生。由二方便。住无住处。无有退转。速证菩提。」“住无住处”就不是这一层了,「住无住处。虽行生死而不染。虽行涅槃亦非净。」所以要于不可用力处用力,能缘当前根境识的并不在根境识里,就是不可用力处,所以把当前能缘所缘变成所缘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就是两层,也就是如理如量修。而这就需要调柔身心,因为「若见一切众生乖如境智,则成生死。若扶从(服从)境智,则得涅槃。」所以的确必须配合着深入经藏,看着看着就不那么刚强了,变柔软了。

于三自性,论中有一点有意思,应该需要注意,「若分别性无。有何过失。答曰。若无分别性。则名言不立。名言不立故。则依他性不得成就。乃至净不净品。并皆不立。」「问曰。若依他性为圣智所摄者(圣智即相、明、分别、正智、如如之正智,论中称为出世智)。云何说依他性缘分别性得成。答曰。依他有二种。一染浊依他。二清净依他。染浊依他。缘分别得成清净依他。缘如如得成故。」

“住无住处”实际也就是向上转依,它有什么作用呢?「住无住处故,由灭诸惑,不住生死。」论中引佛的两个灯譬予以说明,「灯光既起。黑暗即灭。」「无数千年暗在其中…灯光既成不得不去」不用等无数千年,「如是烦恼及业。从无数劫来。在众生相续中。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则久劫烦恼悉皆自灭。迦叶。是灯光者。即譬圣无分别智。黑暗者。即譬众生烦恼业…道即得生。由如燃灯后方暗灭。暗灭譬者。破同生执。以暗分羸弱故可灭。是无颠倒境界故。以白净最强有真实境无颠倒故。是名离六种二边。显六种中道。」佛性显现,而得涅槃。


点击显示

上一篇:走进地下室 :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书笔记

下一篇:长篇小说《围城》读书笔记范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佛性论》读书笔记”其他教案

热门读书笔记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