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心理及应对办法
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
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
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
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
孩子小时候的一些行为,导致了他们心里的不健康,致使孩子的自闭,对社会和世界的不相信,造成懦弱,胆怯,严重可能引起自杀。年幼时的小型偷窃,违背良心的话和事,甚至是面对了不给面对的事,或者过早见识了悲惨死亡,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青少年叛逆心理对策
青少年时期有逆反心理很正常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任何建议都持抵触情绪,那首先要担心的是家长的沟通方式问题。青少年时期正是建立自身价值观的时期,家长应该首先明白没有哪一种价值标准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应该尊重孩子个人的价值取向,如果你觉得不对也没有必要强行灌输,因为这个时期已经不在是儿童期那样孩子对家长有一种崇拜意识,你应该尽可能的告诉孩子有哪些人持有哪些价值准则,这些人又处于怎样的环境,在告诉他你所持有观点,至于他应该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自己解决。
如果你自己就表现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那么孩子也能理解他应该对你的建议采取何种态度,而如果你是一种极端思维的表现方式那么你的潜台词就是:孩子,你别无选择。越是唯一的答案,孩子就越不会相信你,家长本身就该知道不是自己就是对的,自己没有权力强迫孩子。
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的原则,而家长应该尽可能多的告诉他有哪些人在怎么做,而不是他应该怎么做。应该由他自己来权衡利弊。
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在逐步消除叛逆心理方面,应采取以下对策:
观察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越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也许,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为父母的,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执着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保持冷静
孩子叛逆,成人一定会不满,因此,会为自己的权力斗争,用声音来压倒他。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也等孩子冷静,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言语和行为会有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寻求意见
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如问周围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或听讲座,找辅导员协助,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的办法失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开放自我,了解孩子
家长眼见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父母相处融洽,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改变教育方法
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管教,是要时常改变方式的。例如,小时候只有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时,随时转变方式,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心理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人生产生了懵懂的认识,因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对周围的事情他们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无缺而因此感到无可奈何,有种挫折感,继而烦躁、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甚至顶撞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要以种种罪名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对孩子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他、奚落他,尤其是再请上家长对他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批评教育,这样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叛逆更不好管教,稍不留心还会把孩子逼上极端的道路,不仅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永久性伤害,更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其实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一个阶段性特点,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了、学坏了,只要我们正确的对待孩子特殊时期心理的变化,并多和孩子交流,用理智的心态去宽容孩子、容纳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个做错事情的孩子。人生在世孰能无错,不要因此就给孩子判了刑定了不可原谅的罪。
2-3岁的宝宝或多或少地开始出现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他们变得任性、不听话,经常会说“不”。这其实是宝宝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在心理学上,将这一特殊的时期称作“第一反抗期”。宝宝们认识到自己是单独存在的人,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他们有了不同于父母的想法,独立自主的要求也变得日趋强烈;他们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同时,他们还不能胜任很多事情,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孩子的内心会有矛盾,所以这个时候他/她也会发点小脾气。
《不,我不要》中的布奇,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不要穿妈妈准备好的休闲鞋,他不要妈妈给他洗碗,他不要小米碰他的波波熊,他不要妈妈进他的动物园……面对这样的孩子,布奇妈妈总有办法,她理解、尊重孩子,不轻易干涉孩子的行为,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在生活中,家长不用强行制止宝宝这种“逆反行为”。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宝宝一定的活动范围和空间,让宝宝尽情地探索世界。在这个个性形成的敏感期,充分理解宝宝的心理并给予宝宝适时的引导,对于培养宝宝的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有着促进作用。
尊重和信任孩子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尊重和信任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平视他们的叛逆行为,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因此,教师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与老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更不要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意愿行事,做一个毫无主见的“傀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
不良的性格有许多种,每一种性格的形成都与其他性格特征相互联系,孤僻可能与狭隘相伴,怯懦又以自卑为伍,而性格的自我完善水平又标志了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水平,完善性格是一个人终身的课题,生命的质量最终也是以性格完美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调节、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应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结构。
当我们说:身体是你自己的,它能够感受到很多不同的感觉,所以你用它来表达任何感受都没问题,对性产生一些幻想或者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我希望你能找到使自己感到舒服的自我表达方式,我也希望当在你身上发生了一些不舒服的事情,或者有人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你的身体时,你能够来找我,和我说说的感受。青少年听到的是:你的身体性征开始出现了,我知道你会想表达随之而来的一些东西,我希望你能有一个性幻想和性感受的积极经验,能够感受到你有能力主宰你的身体。如果你在和别人的交往中身体上遇到了麻烦,我会随时恭候你的呼救。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易冲动,做事缺乏周密性的思考,不记后果,情绪、性格也处在不稳定阶段,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为他们指引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1)、读书明理,增强自我完善的方向性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而且书中对各种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可以作为做人的尺子和镜子,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榜样和范例,从中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人格模式,这就是对自己性格塑造的一种追求,也是自我完善的一种理想目标。有了这样的一套理想目标,自我完善才有了明确的方向。
(2)、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凡事不要总赖于别人的监督,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而去放纵自己
(3)、实践锻炼、磨练性格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可见性格对我们影响有多大,因此主动争取各种锻炼机会,丰富自己的经历,在实践中去磨练自己,这样才能攀上理想人格的峰顶。
莎士比亚的话,可以说是对舞台角色的一种形象表述。而教师作为特殊职业者,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也是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担负着这么多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孩子人生历程中的良师益友,尤其是健康的心理教育,它无疑就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每一步都由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牵引,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忽视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和自身能力,采用不民主的方式限制孩子的兴趣的发展,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值过高。严格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多的干涉及无休止的唠叨,导致孩子逆反、任性、怪癖、执拗和粗暴。面对叛逆的孩子,我们也要用正确、冷静、宽容的心理去教育孩子,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和他们相处,给孩子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用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孩子“回家”,不要让彼此的心走得太远。
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脑丘的丘觉发生“异常”,这个异常是指主体与先前个体的丘觉不同位。
与叛逆青少年沟通的技巧
青少年采取会陷入麻烦的危险行为令我们发愁,而当他们感到被尊重和被倾听的时候我们所希望的改变就会真正出现。如果我们要以成人口吻让青少年发生改变,我们就需要跟他们谈心,或者至少向他们传递出我们在乎他们、能够替他们遮风避雨的信号。例如:
当我们说:你快乐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到底什么能使你快乐呢?你自己来主宰你的生活如何?青少年听到的是:能够表达我自己的意愿使我感到很舒服,我愿意去了解你的真实想法,了解它们是如何对你起作用的,我不想下判断。我真的对你的生活不太了解,所以我需要你来告诉我它是怎样的。
当我们说:我知道你很擅长找到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任何一件你需要的东西你找不到时,请你告诉我,我会帮你得到它。青少年听到的是:如果你需要的话我随叫随到,请你告诉我我怎么做才能帮到你,我知道你是能干的孩子,你有能力为自己做这些事情。
当我们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身上有些什么特别的东西会吸引你选择和他们做朋友呢?你难道不认为我看到他们之后会喜欢他们吗?青少年听到的是:我想要听你谈谈你的朋友们,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你。我想要能和他们打开天窗说亮话的谈话机会,但是你能够决定这个主意是否合适。
当我们说: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必须要念高中上大学。对于我来说,接受(或不接受)足够的教育为我今后的生活造成了非常重大影响。你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上学(或不上学)吗?去和不去上学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区别吗?青少年听到的是:你正在长大,并且在做一个影响深远的生涯决策,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情。我对接受教育考虑了很多,我希望你也能够多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同时我还想知道在你眼中接受教育意味着什么,它是有相互关系的吗?你所理解的教育会不会使你的生活变得不同?
“不了解”是最好的谈话开端:成人带着诚恳的好奇来询问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例如“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感觉怎样”,“他们怎么想的”等。
更喜欢选择而不是提建议:“什么行为符合青少年标准”,成人应该把这个问题留给青少年自己来做选择,而不是直接建议他去做一些事情。毕竟青少年不可能总按照成人的建议去实施行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成为权威而牺牲与孩子良好的关系。
用心的分享:成人在解释他或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情的后果时,都有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在孩子面前吝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在我的身边:养育者能够在青少年想要分享他或她生活的任何时候提供帮助,但是帮助出现的时机是由青少年自己掌握的。
我们对青少年说的话仅点到为止地给予一些暗示就行了,千万不能说得太露骨。无论是针对何种问题情境,我们的好意都只有在采用新的语言方式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青少年们一遍又一遍的向我重复着这个事实,但是青少年同时还告诉我,在以上的每一个例子当中,如果成人能够做以下几件事情,就可以让他们把要对青少年说的话变得更简洁一些。于是他们建议成年人:不要告诉,要分享。关心青少年的老师、咨询师、护理人员或家长不要直接告诉青少年要怎么做,而是跟他们分享一些成年人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经历。
上一篇:浅谈青春期叛逆
下一篇:青春期叛逆心理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