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吕思勉:如何教授中学国文课_初中资讯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资讯 > 【民国】吕思勉:如何教授中学国文课

【民国】吕思勉:如何教授中学国文课

鹭于同学:得手书,辱承下问。仆于文学,于经学,皆非专门;于教育尤无心得,姑就鄙见所及,奉答如下;其是非殊不敢自决也。

1.国文与文学不可混

一,来书问中学国文教授究当如何?此为一至难解决之问题;断非如鄙人者所能解决。但今日讨论此问题者,亦似都无根本解决之方法。兹姑就鄙见所及,妄言之。鄙意今日中国之国文教授(非但指中学言。因中学国文教授,乃国文教授之一部分;必全体明,然后部分之问题,可以解决),必先将“文学”与“国文”,析为二事,乃有可言。盖国文犹语言然,文学则以语言制成之美术品也。天下固无全不须美之语言;然普通达意之语言,自与藉以制作美术品之语言有异;今试“文与言相对照:则普通达意之语言,犹寻常应用之国文也;口中甚美之辞令,犹美的散文也;随口作成之山歌等等,犹美的韵文也。甚美之辞令及山歌等,固系言语所成;然岂得谓普通达意之言语,与甚美之辞令及山歌等等,系一物邪?普通之言语,人人能之;甚美之辞令与山歌等等,则非尽人所能。其故:一由各人之天性,一由生活之不同。同理:寻常应用之国文,人人可学而能;而文学上之国文,即藉国文以作成文学,则非人人所能。乃中国向者,重视文学太甚,几并文学与国文为一谈,凡旧式之教授国文者,大都即教授文学也。自以文学、国文混为一谈,而国文一难。

2.国文、白话与中学国文教学

2.l 国文难学

复次,寻常应用之国文,原系人人可学而能;但其学之,亦必须一定之时日。盖言语不能无迁变,迁变之迹,如日影之移,目不能见,而积之久乃甚著。中国书籍之存于今日者,其最古者,当在三千年以上。此等书籍,今人但能靠前人之注释,读而解之耳,实已不能仿为矣,然其尚能仿为,且全国言国文之人,皆奉为圭臬,而竭力模仿之者,亦在两千年以上。夫人类思想之迁变,如水之流,不舍昼夜。两千年以来,思想之迁变,盖不知其若干里程矣。思想变则言语随之而变,自然之势也。故今日全国言国文之人,所以奉为圭臬,而竭力模仿之文字,倘使出之于口,必无一人能辨。则其为已废弃之言语可知。既已废弃,而全国言国文之人,犹奉为圭臬,而竭力模仿之者,夫亦有其不得已之苦衷者焉:

①则中国向来崇古,欲知古人之道,必须能读古人之书,欲读古人之书,必须通古人之言。此自了解一方面言,崇古之习惯,使之然者也。

②则中国疆域太大,语言虽大致相同,而细微之差异,则不知凡几,彼此达意之时,若各操其方言,势必有扞格不通之弊,于是在口语上,迫于必要,而所谓官话生焉。古代之书籍,通行既久且广;又其语言久经死去,无复增添,即无复变化;无复变化,即不虞其歧异。藉楮墨以达意之时而用此,犹之口语中之官话也。此则从使用之方面言,实追于事实上之必要而生者也。中国人有此“在纸上说话皆以古语为标准”之习惯,于是能节制全国之语言,使之变迁不至过速,而保持国语之统一,且能使今人与古人之精神,益相密接;古代之教训,有以深入于人人之心;使社会之思想,亦渐趋统一,以养成其深厚之民族性,自亦有益。但因此亦有笃旧而难变之病。

然欲通国文者,则自此而难关。盖人欲学成一事,其难易,自以与其生活关系之密切与否为断。现在通行之语言,必其与现代人之生活,有密切之关系者也(欲一日不用之而不可)。至古代之语言,与现代不同者,皆其为现代所废弃者也;所以废弃之,则因其不切于现代生牛活故也。然则欲学“与现代言语相异之占语”,即系欲学与现代生活关系较疏之言语。夫学与现代生活关系较疏之言语,较之学与现代生活关系较密之言语,其难易必有间矣。故写在纸上之言语,须以古语为标准(文、言分离),而学国文之事又一难。

2.2文言不可尽废

然则尽废文言,代以白话可乎?曰,不可,天下无突然而变之事,只其变迁之迟速有不同耳。故欲悍然而言曰:吾自某日,将尽废某物而代某物,乃为必不可能之事。文言白话之废兴,亦同受此原理之支配者也。文言之所以不能骤废者,有下列数层理由:

①人类社会,无可一旦尽废古训之理,亦无能一旦尽废古训之事。非通文言,则古训不可通。

②向使中国社会,文言大致合一,则全国人所能笔之于书者,皆能达之于口;其不能达之于口者,乃与普通生活极不密切之一小部分;则让诸专门考古之人之研究可耳,今也不然。以向者操笔为文,以古语为标准太甚,日常生活必须用之语言,亦有一大部分,为文言所有而俗话所无者,倘使弃而不用,则意思必极不能达;若欲用之,则非通文言不可矣。今人固云:“名词成语等,尽可采用文言,特须将其句法、篇法,改就语体,则自然容易。”然天下事之困难,往往至实行而后见,悬想必不能尽知。今日白话文中所用乏文言之名词、成语,为数甚多;亦非猝然可通。今日操笔为白话文者,实无甚全不通文言之人,故不觉其困难耳。使其人而全不通文言;其所学之白话文,果全以口语为基础;则视此事,亦必不甚容易矣。

③即“名词成语采用文言,句法篇法全用语体”之说,亦必不能尽行。盖在习惯上,数千年来,文言为有智识之人所操,白话为一般人所操。有智识者,原不能不说话;然关涉某种智识时,亦仍藉文言以济口语之穷。

故文言之句法篇法,皆较白话为进步。其最显而易见者:

①在“简省”:文言能以少数之言语,达较多之意思;白话则无论如何,终必较繁,试以近人白话所译之书,与文言所译之书,比较观之可见。若“读”及“作”,皆全废文言,而代以白话,此中所消耗之时间,煞是可惊(关于此事,蔡孑民为白话辩护云:“读文言者,在脑筋中,仍必翻成白话,然后能了解;翻译之工夫,难道不算?”此言不合事实,请问既通文言者,读文言之书籍,究有在脑筋中一一翻成白话,然后能了解之事乎?文言尽多翻不成白话者,试问如何了解邪)。若谓学白话较之学文言功夫可省此是皎然之事实,然天下事,不能单讲学习时省工夫,亦须讲应用时省工夫。学习时多费工夫,至应用时减省,实系值得之事。文明人受教育之期限,必长于野蛮人,职是故也。试以算术为喻:不讲法则而腹算,不待学习,人人能之。学笔算之加减乘除,一两点钟可会。学珠算则大不然矣。试代“以算账为生活者”打算,愿学珠算乎?抑不学算,而恃不讲法则之腹算,立刻任事邪?

②在“确定”:白话之句法,不能如文言之意义确定,亦为显而易见之事。

③在“势力”;普通应用之文字,与美术文原系两事,然天下无全不须美之文字,特其程度有差耳。美之最切于日用方面者为“势力”,即“与读者之刺激力”。此刺激力之大小,实为文字佳否及适用与否之所由判。就此点言,白话亦不如文言。

2.3不可全用文言

然则仍全用文言而不用白话乎?曰:亦不可。其理由亦有三:

①在活泼:白话为现令全国人所同用之语言(文言实惟小部分人用之),与人人之生活皆密切,故能活泼而富于现代的趣味,此亦一种美也,在美的方面言之,白话之价值,大于文言。

②在善变:语言须随思想而变迁。向者之文言,原非不随言语而变迁,然其变迁也极迟(凡事皆有离心向心二力。向者之文言,对于古语为向心力;而口语则显离心力之作用。即随思想之变迁,古语可废者,口语必尽力废之;新语可增者,口语必尽力增之。而文言则反是。古语非万不得已弗弃,新语非万小得已弗增。有新语之离心力,而后人之思想,不至为言语所滞窒:有文言之向心力,然后能连锁。使今古人之思想,其关系之脱离,不至太快。二者实阙一不可,今后亦仍当并行)。今后社会之思想,变迁必速。文言原未尝不可随之而增加其变迁之速度;然思想变而后言语随之,言语变而后文言随之,其间终须多一层转折。若即以口语笔之于书,则文之变迁,与语同时;在文字上,不至有应变后时,致格不达意,或滞窒思想进步之弊。

③则以现在生活之环境,及受教育之期限,文言必非尽人所能通;且恐为大多数人所不能通(勉强写几句,或勉强能看浅近之书而实不贯串不算通)。此非空谈,有事实上之证明。

今日守旧之士,每诋学校生徒之国文为不通。夫学校生徒之国文,则诚不通矣。旧日私塾生徒之国文,又何尝通?以吾观之:则现在学校生徒之国文,与旧日私塾生徒之国文,正如二五之于一十。今日学校生徒之病,在只能作“自由说”“爱国谈”等等空论,而不能真达其胸中所欲达之意。旧日私塾生徒亦然,所能者,乃“追想唐虞”、“颂赞孔孟”等一派陈言耳。真欲使之达其胸中所欲达之意,彼其窘于落笔,与今日学校之生徒正同,半斤八两,芦席卜滚到地下,尚何必度长絮大乎?昔日之私塾,与今日之学校,其教授诚不能谓之得法,然教授即不得法,亦无功夫多花至一倍之理,即谓功夫须多花至一倍矣,今执私塾教师而问之曰:“中人之资,勤读十年,国文可通乎?”必曰:“可。”学校自国民学校入学起,算至中学毕业,亦十年也,旧式之读书人,终其身于国文者无论矣,新式之生徒,中学毕业后,肯留意于国文,于十年之外,再加以相当之功力者,亦非无之。然其结果,不通者依然不通也。

以此事实,可以证明现在之所谓国文,以吾人之生活状况而言,必非尽人所能通。其通者,乃天性近于此;不关教授之得法,亦不关其人之肯特别用力于此也(凡人对于某事能特别用力,乃由其性之所近,非尽人皆可勉强)。所以然者:文言虽亦系一种语言;然较诸门语,与吾人日常之生活,关系疏密,究大有问,执人人而强其通与生活关系较疏之言语,势必不可得也。故现在之国文教授,诚不得法;然即改之得其法,国文亦非尽人所能通。现在之教育期限,诚不算长;即延长之,亦属无益。

3.中学国文教学原则:求其解勿责其作

然则今后之国文教授,究当如何乎?以鄙意言之,当分为三:

①最浅者。纯用白话;其白话且须全以口语为基础。可参看《建设杂志》中朱执信论广东土语文篇。

②较深者。普通应用之文言。

③最深者。文学的文言。

③为专门之事,姑勿论。②可于中学中授之。但期其能解,勿期其能作;而能作者亦勿遏抑之,则得之矣。请更申说其理由。

天下无论何事,天分之力,皆居十之八;人工之力,只居十之二。性之所近者:一见即能感觉其趣味,即能得着门径,从此加功,自然能悟入深处,且彼自然深嗜笃好,不待迫促而孜孜不能自已;性不相近者则小然:一见其事,即觉漠然;既不感觉趣味,亦无线索可得。于此而强之使为,任其自然则终无人处,勉强求之,则走入歧路。此凡百学问皆然,而国文亦其一也。以吾人现在生活之环境,文言既非尽人所能通,即断无强人人学之之理。此高等小学以下,所以宜专授以白话也。白话而带文言性质多者,仍苦太难;故必全以口语为基础。

至中学,则其中必有一部分能通文言之人(非谓小学生中无之,然即能通文言者,初教授时,仍宜从白话入手,笃旧者每谓“文学宜自古及今,能通先秦两汉之书,则于后世之文字,无不能通”。此言诚然。然“能通先秦两汉之书者,于后世之书无不能通”为一问题,“入手之时,应否即授以先秦两汉之书”,为另一问题。譬如能举百斤之物者,自无不能举三十斤之物,然入手之时,是否即应令其学举百斤之物,自另为一问题也。故“能通先秦两汉之书,则于后世之文字无不能通”之事实,非可为“入手即授四书五经之教授法”作辩护。向者读书之子,何一小先读四书五经?然及其能了解,何不从《水浒传》《三国演义》起耶?故即能通文言之人,当小学时期而授之以文言,仍嫌其不适当,至于有天才之人.自然不在此限,然此等人,本宜施以特别教育,置诸今日学校教育之下,终嫌其废时可惜。此则关涉学制问题,非复国文教授问题矣),文言即不容不授。即仅欲通白话者:然①今日之白话文,与文言之交涉尚多,真以口语为基础者甚少。能略通文言,于白话文之了解上,亦非常有益。特如文中所用之词类,他日语言程度增高后,自能使今日仅见于文言者,皆变为口中所有,然在今日,则固未能。词类了解之多少,于读解及自作,皆有非常之关系,而词类多从文言中来,未能略通文言,自不能了解多数之词类,即其最著之端也。②则其所作之白话文,亦可使之多少有点文言化,于文字简省,意义确定,且有势力三点,均有非常之益处。故在中学,文言必不容不授,但其授之,必须兼为欲通文言者及仅欲通白话者计算,使其精神日力,皆无虚耗,乃为得策,夫如是,则莫善乎“求其解而勿责其作”矣。

4.中学国文教学法:多读、多问、多引导

然则教授之方法,可知已矣,欲通一种文字,犹欲通一种语言也,求通一种语言,舍多听多说外,决无他法,然必耳中先有所闻,乃能矢之于口,使何种意思,当以何种言语达之。若耳中从未听过,而欲其矢之于口,此为必不可得之事,无待言矣。今日学生国文之不能通,其受病之根源,即在于此,盖今日学校中教授国文,只执成文数十百篇,死讲其文法及修词之法,而不使学生自己读书。夫文法者,谓以某种言语,达某种意思所宜遵循之格律云耳,今也胸中并无此等言语,甚且并无此等意思,而日日与之讲格律何益?故学生之学国文,当以“令其自己读书”为第一义。关于此事,去岁《新青年》中曾载有胡君适之一文,其所论,大致与鄙见相同,但有两点,鄙人不以为然者:①胡君大略举出应读之书目,其书程度太高,非中学生所能了解;分量太多,亦非中学生所能毕读,即择读,亦不易;且择读之事最难,非初学所能。②胡君谓读书皆在自修时,入教室则专从事于讲贯。

鄙意国文一科,讲贯简直有妨教学效果,须将其减至最小限度,在教室之时间,尽从事于讲贯,尚觉其太多。如鄙意:则①学生所读之书,不必限定何种,听其自己之所好可也。盖必好之,然后能多读,然后能有悟入处。故仆欲为学生之读书作一格言日:“自己最好读之书,即自己最宜读之书。”②教室内亦以学生自己读书为主。次之则学生质问,教员答,次之则教员就学生之所作,加以批评,教员之提示,须减至最少限。

教师殆全然处于被质问之地位;学生终年无所问,教师虽终年不言可也。凡疑义,贵乎自思;一疑即问,亦属不宜。凡人之学问,必一级一级,逐步而进;欲躐一级不得。假令学生程度可分九级,全班学生二十七人,三人在一级,教师讲授,能立在第四五六级,使一二三级之人,不致十分无味,七八九级之人,不致全不了解,已觉难能可贵矣。其实于一二三七八九级之人,仍无甚益处。惟由学生自己发问,则在第几级之人,自能发第几级之问;断无第九级之人,忽发第七级之问,第一级之人,反发第三级之问之理。故凡学生之所问,即学生之所最需要者也。而教师之所答,乃恰能掖之使进一级;教师立在第四五六级,方不至使一二三级之人,欲进而无人指导;七八九级之人,受指导而仍有不能企及之虞也。凡为学生者,往往既喜言自动,而同时又欢迎教师之讲解;此则于自动之意义,并未真了解也。夫学问之长进,乃精神活动之结果(若言生理的心理,则仍系生理上活动之结果)。读书至百遍而自熟,犹之练体操,为某式之运动,至若千次而筋力自强,此筋肉之强,断非由体操教员讲明其运动之理而即得,学国文亦犹是也,真正之了解,断非由教员讲解而得。欢迎讲授者,每日:“吾上课一时,即得教员提示之义理一条,若自修,则或百小时而不能悟及此也”;殊不知彼所得诸讲授者,其观念皆模糊而不明,非真了解也。苟能发愤自修,或历一千小时始有悟入处,亦未可知,然一有悟入处,必能同时有数十百条真确贯通之了解,持以与专听讲授者较,则彼至此时,仍并一条之真解而无之也。

然则所谓良教师者,果如何乎,曰:记不云乎?“盖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于学问之全体,皆能贯通。于学生之性质,皆能熟悉。于教授之方法,多所通晓。学生有问,答之皆适如其分,此即最良之教师也。来书云:“教员应予以最精良之工具,俾可贯通各种文学而无阻。”此言微误。求学问之工具,乃各人自己所造,为教师者,只能于其自造工具时,略加辅助耳。工具非有物焉,可由师授之于弟子也。

又学生所作之文字,当主批评而不主改削。盖批评乃指出其不合处,如说明这样表达不可,其余可表达之法甚多,则其途宽,而学生之心思活泼,易于自寻门径,自行思索。若由教员为之改作,则学生必以为“如我所作则不可,如教员所作则可”,可与不可只剩两条路矣。

又通国文,但须多读多看,至其时自有悟入处,切勿妄讲文法,勉强用心推求。则文学之美,多由直觉非可强求(惟由直觉,故昔人谓“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则中国人之文学,为科举时代所误,昔之批评文字者,百分之九十,皆系妄加穿凿,惟于作应举之文,稍有用处;此外皆无益有损。现今讲文法及修辞学之书,文理既通之后,阅之自然能解。若欲恃此而求通,则为必无之事。犹之研究语法,乃既会说话后之事;不能执此以学语也。

点击显示

上一篇:武汉网上填报志愿封盘 最纠结考生改志愿36次

下一篇:【初中物理】中考临近,让自己赢在中考心理战术上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民国】吕思勉:如何教授中学国文课”其他教案

热门初中资讯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