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才能更“接地气”?_初中资讯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资讯 >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才能更“接地气”?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才能更“接地气”?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颁布各种文件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提供政策支持。但学校如何做才能把握好这一契机,让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呢?本文主要针对干部、教师这一学校教育的关键群体,提出了开展主题性、系列化的培训、创建教师读书会、鼓励多学科教师开展渗透教学和设立研究课题四种举措,希望藉此唤起教师的实践热忱,让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接上地气,扎下深根。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相继颁布文件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鸣锣开道、保驾护航。尤其是在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出台之后,中小学在大中小一条龙的教育传承体系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突显,甚至被很多专家学者视为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应该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这些都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润泽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契机。

但同时也要看到,宏观政策的依据、各级部门的支持都只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外部因素,就像农耕产业的天时地利或风调雨顺,都只是一种外因。这种外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要看种子的质量。具体到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看学校的作为。如果没有学校主动、积极的实践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只能是飘忽不定的,永远也接不了地气,扎不下深根。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润泽的外部环境,让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真正接上地气,落地生根,是当前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增强干部教师的认同感

干部、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由于各种历史及现实的原因,中小学干部、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一线师资严重匮乏。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尽可能地提高干部、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之积极参与、主动实践。

培训是提升教师对某一专题的了解,进而由了解产生认同的重要方式。因此,要让学校的干部、教师对传统文化没有隔膜,需要对之开展主题性、系列化的培训,精心设计好培训的主题和内容。例如,培训主题可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常识培训、经典研读培训、传统技艺培训、传统人格修养培训等。在传统文化常识培训中,可以设计国学通论、文字训诂、礼仪应对、经典概述等,让老师们对国学的内涵及内容有大致的把握。之后慢慢聚焦到对《论语》《孟子》等根源性典籍的集中阐释与讲解,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使他们一朝掬饮、终生受用,也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当然,这种主题性、系列化的培训既可以由学校来开展,也可以借助区级力量来实施。

主题性、系列化的培训

创办以教师为主体的经典读书会

传统文化教育要真正获得干部、教师的认同,仅靠被动接受式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除培训之外,学校还需要为干部、教师提供一个持续性、常态化的研修平台,让教师们能够自主学习经典,沉潜砥砺,自觉于修齐治平之道。经典读书会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学习平台。它看似平常,但却是能够燎原的星星之火,能够酝酿春意的生命的种子。学校老师可以打破壁垒,相聚在一起,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在友好而热烈的讨论中生成教育智慧,涵养君子人格。

为让读书会能够真正有效地实施和运作,可以在流程、内容上多做探索。在活动始末,可以借助一定的仪式唤起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每次活动可以让一位老师主讲经典中的相关篇章,邀请专家点评指导。之后,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教育实践一起研讨,从经典中汲取有益人生与工作的智慧,身体力行做仁爱之师。

鼓励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实践

如果说培训和读书会为老师们提供了“磨刀”的机会,那真正的教育实践则是磨刀之后的小试锋芒。学校要鼓励教师寻求传统文化与本学科的结合点,让传统文化与每位干部、教师的教育教学真正产生关联,让课程实践开展得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目前,传统文化课程实施主要有四种途径:

一是通过校本选修的方式,开设国学经典研读课程,进入课表,有效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性与有效性。这种课程主要依托语文教师或专门的国学老师来开展,重在以经典传承文脉,并涵养君子品性。

二是通过多学科渗透的方式,在历史、思品、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有机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科教学渗透浓浓的文化味儿。

四是文化活动课程,通过开展游学等文化寻访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促进文化知识的转化与运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脉传承的责任感。通过以上四种形式的课程,各学科的教师就能被最大限度地纳入到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来。

中小学讲授国学知识

鼓励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实践

为更好地指导实践,老师们可以根据实践内容设立若干子课题,如在课程实践方面,可以分设国学选修、学科渗透、传统技艺与文化活动四个子课题。设立课题一方面可以充分借助专家力量,在开题论证、过程研究及成果梳理等方面得到更专业的指导,使研究的方法更严谨,过程更笃实,成果更丰硕,实践的指导力更强。另外,设立多个研究课题还可以把更多教师纳入进来,让研究的涉及面更广,参与度更高。

以上是目前让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更“接地气”的四种方式。

这四种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生发的。培训是热身,是动员,但主题性、系列化的培训又可以发挥长效的作用,让教师在聆听专家观点中走近传统文化;读书会是培训之外教师接触经典的一种更常态、更长效的自主研修,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深度阅读中走进经典,并在团队协作中走得更远;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将所学所获应用于实践、在经典要义的传达中影响学生、加深体悟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产生困惑;而课题则是有效解决这些困惑,让实践更加深入有效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因此,如果中小学能够充分、合理地运用以上四种方式,就能最大可能地激发起干部、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的热忱和责任。相信有了这样一群人的深度参与,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能扎下深根,结出硕果。

点击显示

上一篇:徐悲鸿中学2016小升初录取总名单

下一篇:探秘古代佩饰,除了是点缀还有其他妙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才能更“接地气”?”其他教案

热门初中资讯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