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必修1——物质的分类、胶体的制备及性质!_初中资讯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资讯 > 【新高一】必修1——物质的分类、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新高一】必修1——物质的分类、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利用交叉分类法,Na2CO3既可以是钠盐,也可以是碳酸盐。

2、树状分类法

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即采用“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确定更细的标准,对同一类物质进行再分类。

氧化物要点:

(1)氧化物的分类

从组成元素分:金属氧化物,如CuO、Al2O3; 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

从性质上分:

(2)注意:

①.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H2O属不成盐氧化物;

②.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属酸性氧化物、Al2O3属两性氧化物;

③.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Mn2O7属金属氧化物;

④.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分散系可以有以下9种组合:

分散质

分散剂

实 例

空气

云、雾

烟、灰尘

泡沫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硫酸铜溶液、油漆

泡沫塑料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有色玻璃、合金

2.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不同的分散系,其外观、组成等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现将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列于下表中。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系粒子的直径

<1 nm

1 nm~100 nm

>100 nm

分散质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

或单个高分子

分子集合体

或离子集合体

性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介稳性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实例

食盐水、碘酒

肥皂水、牛奶

泥水

三、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我们把这些分散质粒子称为胶体粒子。胶体具有一些不同于溶液和浊液的特性。

2、胶体的分类:

3、Fe(OH)3胶体的制备和精制:

(1)Fe(OH)3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就得到Fe(OH)3胶体。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胶体的提纯与精制——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和胶体分离的操作。

渗析是利用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溶液和胶体的分离。但渗析过程是可逆的,要达到分离目的应反复进行渗析或在流水中进行渗析。

4、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实验: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

不产生光亮的通路

产生光亮的通路

丁达尔现象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物理方法。

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夜空、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中

(2)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胶体的粒子在胶体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使胶体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这是布朗运动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次要原因。

(3)电泳现象: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是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

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这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应用:①静电除尘;②电泳电镀,利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粒子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

*胶体粒子带电规律*

不同胶体粒子吸附不同电荷,所带电性也有所不同。

①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胶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如Al(OH)3、Fe(OH)3胶体;

②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及土壤,如H2SiO3、As2S3胶体吸附阴离子而带有负电荷;

③淀粉胶粒不带电。

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

(4)胶体的聚沉:

要使胶体粒子转变为悬浮粒子,就要破坏胶体的介稳性,中和胶体粒子的电性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向胶体里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电解质电离出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

① 加入可溶性电解质

②加入与原胶体粒子带有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

③加热

④久置

应用:土壤保肥、三角洲的形成、明矾净水、墨水混用、FeCl3止血、制豆腐.

【典型例题】

一:物质的分类

1.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氧化物

A

硫酸

纯碱

石膏

铁红

B

氢硫酸

烧碱

纯碱

生石灰

C

碳酸

熟石膏

小苏打

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碳

苛性钾

食盐

石灰石

【答案】B

【解析】纯碱属于盐类物质,熟石膏属于盐类物质,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石灰石属于碳酸盐。

二:分散系的分类

1.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

A、碘酒 B、食盐水 C、牛奶 D、淀粉溶液

【答案】CD

【解析】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进行分类。牛奶、淀粉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属于胶体;碘酒、食盐水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属于溶液。

2.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A.丁达尔效应

B.可以通过滤纸

C.布朗运动

D.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

【答案】D

三: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用下列方法来制备胶体,能够得到胶体的是( )

A.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和硫酸相混合并振荡

B.把1 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20 mL温水中,边加边振荡,并加热到沸腾

C.把1 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一次性加入到20 mL沸水中,并加以搅拌

D.把1 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20 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

【答案】D

【解析】把1 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20 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促进水解,可以得到氢氧化铁胶体,若在温水中则水解程度小,不能形成胶体,若一次性加入到沸水中,形成氢氧化铁过多,容易形成沉淀。硫酸和氯化钡混合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是硫酸钡胶体,错误。故选D。

2.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将向阳极运动

B.Fe(OH)3胶体与硅酸溶胶混合,将产生聚沉现象

C.Fe(OH)3胶体粒子不停地作布朗运动

D.光线通过Fe(OH)3胶体时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答案】A

【解析】A项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将向阴极运动;B项硅酸溶胶的胶粒带负电荷,与带相反电荷的Fe(OH)3胶粒可发生聚沉;C、D两项是胶体的性质。

3.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 )

①用盐卤点豆腐 ②用明矾净水 ③医药上用三氯化铁止血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全部

【答案】D

【解析】①盐卤的主要成份是MgCl2等电解质,豆浆的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形成的液溶胶。用盐卤点豆腐是利用电解质使液溶胶发生聚沉。

②明矾的水溶液中含Al3+,Al3+与水作用产生Al(OH)3,Al(OH)3以胶体形式存在。Al(OH)3胶粒吸附作用很强,能吸附水中的杂质和其它胶粒,例如粘土形成的胶粒,聚沉成较大的微粒而沉淀,使水得到净化。③血液是一种液溶胶,三氯化铁是电解质,用三氯化铁止血就是利用电解质促使血液胶体聚沉。

④江河中含有大量泥砂,也含有大量土壤胶体,海洋中含有大量NaCl等电解质。电解质促使胶体聚沉,与泥沙一起形成三角洲。

点击显示

上一篇:2016年中招提前批和第一批录取学校高一新生报到信息

下一篇:进不了实验班没关系,新高一童鞋还有机会逆袭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新高一】必修1——物质的分类、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其他教案

热门初中资讯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