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期【微课设计】张婷:《记念刘和珍君》微课设计_初中资讯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资讯 > 第341期【微课设计】张婷:《记念刘和珍君》微课设计

第341期【微课设计】张婷:《记念刘和珍君》微课设计

刘和珍君

张 婷

教学目标

通过文本中关键句子的分析,体会作者鲁迅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文本的前面四小节的内容。作者面对段祺瑞政府的残暴的行为已经无话可说了。有同学就奇怪了,既然无话可说了,那为何作者又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呢?

走进文本

师:同学们,作者在这里用“但是”,表示——

生:转折。

师:是的,这个深深的转折,让作者实在忍无可忍,又有话要说了。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还有话要说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五小节,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用原文中的语言回答。

生1:因为刘和珍君去请愿结果被杀害了。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不够完整。这是一个怎样的刘和珍君呢?

生:爱国的。

师:一个爱国青年学生去请愿,他是被迫去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不是的。欣然前往的。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

生:高兴的样子。

师:高兴的样子是什么样子呢?

生:扎着小辫子,蹦蹦跳跳的样子。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读出刘和珍君的欢快、高兴。

(生齐读)

师: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学生向我走过来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扎着小辫子,蹦蹦跳跳的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一个爱国青年学生,去请愿,结果被枪杀了。我想,此刻,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我们,心情也是——

生:悲痛。

师:这样的悲痛只能化成文字,向我们表达鲁迅先生对段祺瑞政府的——

生:憎恨。

师:那带着作者的这种情感,我们齐读第五小节。

(生齐读)

师:作者用文字表达了他深深的憎恨,在结尾的时候,他却说——

生2:“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师:一个“呜呼”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哭泣。

师:作者在大声的呼号,却说自己“说不出话”,这是为什么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生:“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师:你的回答很贴切。这为我们揭示了鲁迅先生“说不出话”的真正缘由。这样残忍的政府,这样下劣的流言家,这样淡定的中国女子,此时的作者,悲愤的情感已经达到了——

生:极致。

师:大家还可以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已经达到了极致?

生3:句末的感叹号。

师:这位同学抓得很好,善于抓住标点来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大家将这个标点圈出来。我们试着想想,为何作者用了一个表达强烈情感的感叹号,而不是句号,表示完结呢?

生4:因为,此时的作者已经泣不成声了,句号已经不能表达他悲愤到极致的情感了。

师:是的,一个感叹号,戛然而止,让作者还有好多好多想说的话没有表达出来,这就是言有尽而——

生:意无穷。

师:作者所有的悲,所有的痛,所有的愤,所有的恨都饱含在了这些文字中,那我们朗读文本第七小节,读出作者的那份情感,读出他的情感变化。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比较整齐,但是情感不够。现在将第七小节再读一遍,注意稍微慢一点,读出情感,读出一个旁观者记念一个单纯的爱国青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然后被凶残的政府残忍地杀害的那份情感!

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鲁迅先生在文本中,有说的欲望,有不说的痛楚,但是我们知道,不管说还是不说,都表达了他深深的痛和恨,都表达了他对刘和珍君深深的惦念。带着这份情感,我们将第五小节和第七小节合起来读一遍。

点击显示

上一篇:初中生必读精选文学名著《骆驼祥子》

下一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第341期【微课设计】张婷:《记念刘和珍君》微课设计”其他教案

热门初中资讯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