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材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_初中资讯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资讯 > 中小学教材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

中小学教材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

近日,网传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昨日上午,记者从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了解到,这封函确由该司所发,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

两个月前已要求教材落实该概念

近日,一份署名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在网络流传,文件表示,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

文件中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昨日上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记者确认此事,工作人员表示,两个月前已要求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落实该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国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将全面落实。

据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教材编写体现国家观点

就教材的编改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所属的一家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其介绍了教材编写和修改的大致流程。

据介绍,目前中小学教材均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大纲编写,大纲起到规范教材观点的作用,一旦国家在不同领域学科有了新的观点和意见,就会通过大纲进行贯彻,让教材通过修改发生变化,教材需要代表和体现国家观点。

在流程方面,教材编写部门会组织大学教授、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对教材进行编纂,之后交由教育部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查,签署意见之后,教材才能公开发行使用。

昨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涉及抗战题材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新课标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所以春季教材并不会影响,修改完成的版本也正在送审中。由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课标教材学科主要集中在理科方面,而这些学科不涉及抗战内容,所以,该概念的改变并不影响其他学科教材的编写。

而湖南岳麓书社工作人员也表示,有关抗战题材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秋季教材,目前春季教材并不会受到影响。

随后,记者联系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分社,工作人员回复称,相关文件之前已下发,出版社方面也做了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进行修改,并不影响春季教材的发行。

■ 释疑

教材修改对理解抗战有何意义?

专家称把东北军民抗争包括进来,有助于正确理解“全程抗战”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经盛鸿表示,长期以来,“八年抗战”这一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包括他自己,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

经盛鸿表示,“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曾出现过,东北书店就曾出版过《十四年抗战史》。此次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说法,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承认了这一概念,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全面理解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认为,此前习惯“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不再局限于东北。现在,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将“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抗争也包含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刘江永还认为,修改之后,还需要在教学及公众的理解中厘清一个概念,即“十四年抗战”应称为“全程抗战”,这样可以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这些历史概念连贯起来,不再局限于此前的“八年抗战”“全面抗战”。

此举对历史教学有何影响?

专家认为各种历史事件复杂纷呈,将对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翠微学校高中历史教师曹立志介绍,史学界的一般观点都认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在2007年以前的旧课标中,这一点是得到突出的。“包括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成立、华北事变都是课标要求内容。”这样,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线索,有助于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完整历程。

不过,自2007年新课标施行后,人教版(必修一)高三历史课本对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之间的历史进行了弱化,“九一八事变仅有两行字的描述,其他事件都属于小字阅读内容,不要求掌握”。曹立志认为,这样的课本内容使抗日战争的信息显得有些“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了解历史脉络。

针对这次教育部的修改要求“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曹立志理解为是突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日本侵华历史的完整线索。

不过,这一修改也将对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曹立志认为,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多了,教师教学的量也有可能要增加。此外,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复杂的时期,各种历史事件复杂纷呈,如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是一个挑战。

新京报记者 卢通 王巍 实习生 陈维城

■ 链接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附近铁路,并栽赃给中国军队,炮轰中国军队驻地,挑起九一八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

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以发布《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阅读: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前6年到底是怎么抗战的?

新的抗战,要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爆发,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由于国民政府和张学良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日本控制了整个东北。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马占山就被称为“打响了反抗日本人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时,马占山就任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他曾当众宣称,如果日本人要侵略黑龙江,绝对要反击。

1931年11月4日晨,在7架飞机掩护下,1300余名日军以保护修桥为名,直趋江桥(嫩江铁桥)中国军队驻地大兴站,驱赶中方修桥人员,并向中国军阵地发起猛攻。马占山当即下令抵抗,全体将士英勇战斗,同敌血战三天二夜,击退了敌人多次进犯。这被称为“江桥抗战”,是第一次不顾张学良命令的大规模抗日,有时也被称为“打响抗日的第一枪”。

当然,马占山没能坚持多久,日本占领黑龙江,1932年2月,马占山投降了,还是当“黑龙江省长”,全国人民一片骂声,日本人也不信任他。里外不是人,马占山就起了“反正之心”,带领200多人离开齐齐哈尔,宣布以后还是坚决抗日。

马占山的行为赢得一片赞扬声,当初骂他的人,也被感动了,大家纷纷捐款支持。报纸报道,捐款达到两千万,但是,马占山在上海公布,只收到170万。

这次捐款事件,比他的“第一枪”更能真实体现当初抗战的真实性。一次为抗战筹备的捐款,大部分款项竟然不知去向,整个社会的组织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马占山的抵抗,算不上抗日的第一枪。1931年9月19号,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日军进攻长春,就遭到了抵抗。

驻扎在长春附近的日本部队,是当时隶属于第二师团第三旅团的步兵第四联队,有两个大队,总共6个中队。中国部队则集中在宽城子军营和南岭军营,没有专门的布防,但是军营本身倒也坚固。

日本人本来没打算进攻长春,派了一部分人马到沈阳去支援,谁知道那边的中国部队没有抵抗。南岭军营是炮兵,相当厉害,人本人担心他们会主动进攻,自己根本无法抵抗,就派了一队人马,连夜去南岭军营,想把大炮破坏掉。结果,这队人马到天亮才到,没法夜袭。

9月19号,驻扎在长春的日本军队,接到上级命令,全力进攻,只好把剩下部队去进攻宽城子军营。营长看到日本人来了,不知道他们要干嘛,就上去交涉,被日本人打死了。结果,中国官兵就开火了,凌晨5点开始的战斗,打了一个上午。在南岭军营,中国军人开始也没抵抗,大炮被破坏了,但是最终忍无可忍,投入战斗。这五个小时的战斗中,日军独立守备第一大队第三中队长仓本茂大尉先是遭到中国军队的手榴弹攻击,胸部受了重伤,又被一弹击中头部,受伤后战死。

这是十四年抗日战争里中国军队击毙的第一个日军佐官。

这也是相当常见的抗日模式,当被进攻时,反抗是自然的反应。

为了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上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这就是一·二八事变,又叫第一次上海事变。

蒋介石制定的对日应对原则是“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1月3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要迁都洛阳,2月1日,蒋介石下令中国空军参战。

除了日军侵略上海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进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统治下的赣州城,这就是所谓赣州战役。

蒋介石先后调动国军卫立煌第14军(辖第10师、第83师两师)、第1师、第9师、第47师及陈诚第18军(当时下辖第11师、第14师、第52师共三个师)、独立第36旅等部队支援上海十九路军,要搞一场大的会战。

但是,尴尬的是,因交通和赣州战役等原因,以上数个师到停战那一天,都还没能赶到作战地点。

双方互有攻守,和日本作战的是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日军援军在浏河一带登路后,中国军队被迫到第二线防守。3月3日,日军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宣布停战。

第一次淞沪战事,让中日双方都对自己的实力产生了怀疑,日本认识到,要马上吞并中国,似乎还欠缺火候,此后5年,日军加紧战备;而蒋介石也认识到,中国太落后,直接对抗难度太大。他开始形成“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好好搞建设。

像胡适这样的知识分子,也主张不要那么快与日本开战,一种思潮是,中国这么大,资源这么多,发展几年,可能就有了对抗日本的实力。但是,真的到全面抗战爆发,胡适也到美国出任大使,四处演讲、募捐,为抗战使出自己的一份力了。

留给双方的时间,只有5年。

下一次淞沪大会战,将是双方的殊死搏斗。

1932年3月3日,十九路军撤退,第一次淞沪战事结束。日本人兴高采烈,要在4月29日,也就是天皇的生日这一天在上海庆祝一下。

十九路军这边也是不甘心,国民政府虽然和日本签了协定,也不想日本人太得意,十九路军最高长官陈铭枢来到上海,找到暗杀大王王亚樵,要搞一个大事情。

日本人规定,庆祝活动,中国人一律不得入内,只准日本人和朝鲜人参加。王亚樵找到了朝鲜独立党党员安昌浩,给了他一个炸弹,还有4万元。安昌浩找到了自己的战友尹奉吉,这个尹奉吉,成功地成为了庆祝仪式的服务人员,他把炸弹撞到一个开水瓶中。

尹奉吉

日本侵华总司令白川、日本驻华公使重光癸等20余名高官,来到主席台就坐,尹奉吉装作倒开水的样子,扭开了炸弹的开关。两分钟后,白川正在讲话,一声巨响,他被炸得血肉横飞,三天后毙命,而其余人员,也非死即伤。

所以,这第一次淞沪战事,到此才算结束?

戴笠派人又给王亚樵送去4万元,王亚樵把这笔钱给了安昌浩,让他们在上海买家铺面,养家糊口。

抗战到底是8年(以七七事变开始)还是14年(以九一八事变开始)?这是两种不同的史观。

如果以国家正式宣战为准,那当然是8年。中国要把自己的抗战定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那就以七七事变开始比较合适,要知道,1931年的时候,希特勒还没真正掌权呢。

但是,如果说8年抗战,那之前的侵略又怎么算呢?如果从1931年开始,那又为何不能从甲午战争开始呢?

这一切,取决于你要从历史中得到什么。

点击显示

上一篇:中小学体育考试须走出哪些误区?

下一篇:中小学教材将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中小学教材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其他教案

热门初中资讯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