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成才的正能量故事_诗歌散文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课外生活 > 诗歌散文 > 名人励志成才的正能量故事

名人励志成才的正能量故事

在我们有所空闲的时候,不妨找一些名人励志成才的正能量故事来看看,那么名人励志成才的正能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成才的正能量故事:李嘉诚请客

几年前的一天,李嘉诚在香港宴请一批来自内地的著名企业家。

大家以为,作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一定是等到大家都坐齐了再入场,然后简单、礼节性地跟大家打个招呼,讲几句话便会匆匆离开。因为大人物一般都是这样的,他们时间宝贵,绝不会提前来或者最后走,更何况此时的李嘉诚已经是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了。事实却是这样:当一行人从电梯里出来时,一眼便看见了李嘉诚他正站在电梯前等待来宾们,在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他亲自向每个人递上名片。

接下来的事情则更是出乎大家的意料,接到名片的人,被引领到一个箱子旁抽号,这是接下来李嘉诚和大家拍合影时的座位号,谁能坐在李嘉诚的身边全凭运气,跟这个人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和财富没有丝毫关系。拍完合影后,一行人又被要求再抽一次号,这是吃饭时的座位顺序。

宴会开始前,大家热情地邀请李嘉诚讲几句。李嘉诚谦虚地说,那我就简单说两句吧,全当与各位分享,但在讲话过程中,他分别用了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原来在场的还有少数几位外国人。

宴会正式开始时,李嘉诚并没有从头到尾都坐在某个固定的位置上,而是分别在每桌上坐15分钟,不偏袒和独爱哪一桌,更不会只与某一个人或几个人交流。李嘉诚并没有提前离席,而是一直等到宴会结束后,把大家送到电梯口,并跟每个人握手道别,包括酒店里上菜和上茶水的服务员,也一个不漏掉,并且感谢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

降低自己,尊重他人,用谦卑的态度,让别人因为他而感到舒服和愉快,这便是李嘉诚做人的低调智慧。

名人励志成才的正能量故事:葛大爷

作者:冯小刚

某日,我开车拉着葛优去北影,途中遇熟人叫停寒暄。熟人问葛优:干吗去呀,葛爷?葛优笑答:拍戏呀。熟人顿时面露惊愕,继而竖拇指大赞:葛爷真是太平易近人了!演戏您还亲自去呀?葛优正背词默戏无心闲扯,点头堆笑匆匆道别。车开出很远葛优才反应过来,对我说:这是夸我吗?厕所我都亲自上,演戏我还不亲自来?

戏外的葛爷待人友善,懂事,通情达理,没架子。这些都是值得称赞之处。但最可爱之处还在于他的小富即安,不贪。一切荣誉在他看来都是不留神抄上了,没敢惦记。举个例子。《大腕》拍完后,《纽约时报》的人想采访他,葛爷推说有事一再谢绝。我们问他:你有什么事?他说:去大钟寺给父母家的阳台买块地板革。我们说:这事我们帮你办了,你还是接受人家的采访,《纽约时报》的影响力你又不是不知道,文章登出去对你在海外的发展非常有利。葛爷说:咳,我到海外发展什么去呀?我连英语都不会说,我把中国的观众伺候好了就成了,让他们省了这份心吧。葛爷确实不贪,放在别人身上这叫目光短浅,而放到葛爷这儿就叫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恰恰就是这种不贪的心态,使他非常心平气和,做起事情来就比较从容。对于葛爷来说,没有什么是志在必得的,因此待人接物也显得自然大方,既不会被利益驱使过分地贴上去献媚,也不可能因为失算了,彼此见面连招呼都不打。

《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群众见到葛优都亲热地叫他冬宝,就像我的女儿永远管赵薇叫小燕子。葛优也因为在这部戏里的精彩演出获得了由观众投票产生的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

记得在纽约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有一个场景是在艾未未的家里拍摄,那时纽约的华人里正在流行《编辑部的故事》。未未那里也有一套,姜文发现后拍戏间隙拿出来观看,轮到拍他的戏了,仍不肯放手,他说:你要不让我看完了,我心里闹得慌。

看完一集,姜文对我说:李冬宝这个角色的确非葛爷莫属。我要当评委,评最佳演员这项奖时,条件只有一个,就是看这个演员演出这个角色是不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什么叫最佳?最佳就是非他莫属。

写《编辑部的故事》之初,饰演李冬宝的人选在我脑子里就只有一个人葛优。剧本出来以后,按说作为编剧我就算交差了,可当时的导演金炎打算从军艺表演系物色饰演李冬宝的人选,听到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要找英俊小生,起码也是文绉绉的那种。这和我们笔下的李冬宝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知道没有人比葛优更适合这个人物了。我找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主任郑晓龙,一方面希望正在筹备《皇城根儿》的导演赵宝刚能和金炎联合执导,因为宝刚是最了解我们创作意图的人,也知道这出戏里的人物都应该是什么嘴脸另一方面我力主请葛优出演李冬宝。晓龙马上就说:必须这么办,你去找葛优吧。

那时我和葛优不熟不是不熟,是根本就不认识只是因为看了他在影片《顽主》里的演出,顿时觉得耳目一新,神交已久。我叫上王朔一起去找葛优,王朔虽然也和他不熟,但毕竟有过几面之交。那时王朔也真是好说话,叫他去他抬屁股就去了。撂现在,如果不是他亲自导演的戏,让他去登门请演员是难以想象的事。

那是一个下午,我们按照王朔模糊的记忆摸到葛优住的那幢楼,到那儿才发现原来就在我曾经住过的楼的隔壁。因为不知道具体门牌号码,也没有葛优的电话,在楼里几经打听才找到他住的单元。敲门,没人应,再敲门,邻居家走出一位女士,是葛优媳妇的嫂子。问明来意后,嫂子告诉我们,葛优外出,估计快回来了。

我们回到楼下坐在我的摩托车上等,印象中后来还下起了小雨。大约等了一两个小时,王朔指着远处走来的一个人影说: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葛优本人,他穿一件咖啡色的风衣,戴一顶帽子,看上去很瘦,所以显得风衣特别肥大,走起路来踢哩突噜。

见到葛优我就想笑,迫不及待地一个箭步迎上去。他认识王朔,王朔把我介绍给他。和在《顽主》里的神色类似,现实中的葛优也不是不热情,但显得很谨慎,你笑他不笑,一副莫衷一是的样子。王朔不是急赤白脸的人,没怎么多说话。我急着要说明来意,他让我们先等一下,在楼下的小铺里买了盒金桥牌香烟。

我们一起上楼,从等电梯到乘电梯到12楼,穿过漫长的走廊,来到葛优家坐定,我已经一口气把来意说了个大概。之后,葛优表现出了矛盾的心情。

他说:我已经答应了张晓敏,上她的《大冲撞》,正好和你们的时间冲突了。我问他:你在那部片子里演什么角色?

他说:就演一个宾馆的经理,小配角。

我说:那我们这出戏请你演的是主角,一号人物,剧本就是照着你写的。

他想了想又说:能不能两部戏协调一下,都上。

我说:这不大可能,天天都有你的戏,你一走了,全剧组就得趴窝。

他真的为难了,说:要不就算了,我都先答应张晓敏了,不上,就把人家得罪了。我也知道你们的戏有意思,咱俩初次见面不熟悉,王朔我知道,肯定写得错不了,可那也不能因为上一个戏得罪朋友啊。

我赶紧说:你对我是不熟,不算朋友,王朔得算你的朋友吧。你上我们的戏得罪张晓敏,那你就不怕上了她的戏得罪这拨朋友吗?

他忙说:我也不愿意得罪。

我说:那就好办了,反正都是得罪朋友,那你就权衡利弊吧,两害相权取其轻。上张晓敏的戏,你得罪了我们,却只演一个配角;上我们的戏,你得罪了张晓敏,演的却是一个绝对的主角,而且保证戏一出来就炸了。主意你自己拿,我们等你的信儿。

事后,郑晓龙开玩笑说:他要不上咱们的戏,咱就封杀他。

名人励志成才的正能量故事:李锐小人物的高密度

作者:李锐

从我懂事开始,就知道像自己这样嘻嘻哈哈、粗粗拉拉活着的人,这辈子不会有太高的追求和造诣,索性给自己编了一条座右铭:如果人生实在没法拓展长度和宽度,那就努力提高它的密度吧。

高密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说得多,想得多,操心多,琐事多;也体现在工作上,尝试多,转型多,想法多,跟头多。掐指一算,混迹于电视这个行当,也有十五六年了,我始终愿意把自己定义成一个小人物,说起来,也没啥惊天动地,都是点点滴滴。

最初的记忆

小人物最初的记忆,要从刚进湖南卫视说起。

25岁那年,结束了悲催的北漂岁月,怀着很臭的心情,顶着很臭的运气,接手了湖南卫视一档很臭的节目,叫《晚间新闻》。

谢涤葵,现在《爸爸去哪儿》的总导演,当时是《晚间新闻》执行制片人。我总是热情洋溢地请他吃饭,埋单时再说没带钱,这哥们儿一直耿耿于怀念叨到现在。幸好他不记仇,还是很支持我。

第一天坐上主播台,就因为播报汛情时语气不够沉重,被领导批评心中没有人民群众。想创新接地气说新闻,又因为很多人习惯了字正腔圆的方式,差点儿把观众吓出心脏病,还给准岳父岳母留下个油嘴滑舌的印象。

出师不利,四面楚歌。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在这个团队扎下根来,和兄弟姐妹们一混就是十几年,混出了感情,混出了理念,混出了志向,混出了小名堂。

2000年,《晚间新闻》走出一条标新立异的路线,在同类节目中收视第一,广告第一,被称为中国最流行电视台的怪味豆。朱镕基总理致电湖南省委专门提出表扬,大意是湖南卫视不错,《晚间新闻》不错,主持《晚间新闻》的小伙子不错。

因这表扬,台里给我涨了工资,岳父岳母欣然纳我为婿,我的名字还被写进了广播学院的教材。蓦然回首,值得嘚瑟。

2006年,在《晚间新闻》开播整整八周年之际,遭遇瓶颈,无奈停播。随后,我又主持了《勇往直前》《智勇大冲关》《大家一起上》等节目,最忙时每周五六档,但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是《晚间新闻》。

一位大叔,看面相有60多岁,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锐哥,我是看着你的节目长大的。汗啊!我该多老啊!

直到在浙江建德古镇拍《爸爸去哪儿》,依然有人念叨,足可见《晚间新闻》和老百姓的感情有多深。

台下的戏,永远比台上的好看

湖南卫视的节目团队都很有特点。在办公大楼里溜达一圈,不用看门牌,基本就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低头沉思,有基层干部范儿,一定是《新闻联播》的。穿着时尚前卫又嗨又潮,是《快乐大本营》或者《天天向上》的。面部表情忧郁,偏文艺青年气质,是《我是歌手》音乐团队的。浑身乡土气息,每天无忧无虑傻笑的,基本上就是我们团队的了。

老实说,在整个湖南卫视都在拼青春、拼娱乐那几年,我们真心拼不过。首先这一脸褶子就暴露了年龄,不像人家,还逆生长其次天生动作不协调,往舞台上一站,让我像幼儿园老师哄小朋友一样耶!你们开心吗?绝对拧巴。

眼看着全台都在朝少儿频道发展,我们这些老男人真心着急。

也曾经做过很多年轻态的尝试。《好好生活》《全力以赴》《一座为王》《全家一起上》,这些收视率徘徊在第3名到第5名之间的节目。

所以那时的确有些痛苦,经营多年的节目,说没就没了;接下来往哪儿走,都有点茫然,忽然有种对人生无法交代的迷失感。

即使在最低谷的日子里,我们也不曾丢掉乐天派精神。即使是面对不得不完成的摊派任务,我们也要干点儿和别人不一样的事,顺便从中找些乐子。

记得在《晚间新闻》时,上头交给我们一个任务报道送戏下乡。选题着实无聊,按常规路数,无非拍拍舞台上的三流剧团,拍拍村口的大标语,再采访采访村支书或村民。很多同行媒体都觉得没意思,机器一支就跑旁边聊天去了。

我们把镜头反过来,透过舞台拍观众,这下精彩来了。

秃顶的没牙老大爷,肩扛小孙子来看戏,只顾自己乐得拍巴掌,被小孙子尿了一身也浑然不觉。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带着一只小鸭子,一前一后,摇摇摆摆到处找空隙往台上瞧,老太太走它也走,老太太停它也停。

在我们眼里,台下的戏,永远比台上的戏好看。

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

2009年,在宁夏海原县一个干旱贫困的小山村拍摄《真情》。

到了宁夏海原土谷村,才知道什么叫绝望。一个生活着20万人口的地区,四五年没有下过一滴雨。这意味着四五岁的孩子可能从来没见过树,没见过草,水彩画里的绿色让他们吃惊和好奇。

很多孩子几乎没见过父母,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在广东打工,为了省路费,很少回来。村里最困难的那一家,有两个孩子。哥哥每年趁假期去新疆摘棉花换点生活费,妹妹每年冬天要翻过好多座山头,摔无数个跟头,用小背篓背积雪回来,那是一家人的生活用水。

看到这些,心能疼出血来。我掏光了身上的钱和吃的,还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给他们上堂课吧。

老师听说城里来的明星要讲课,很紧张,马上怯生生地退到教室门口。我信心满满地站在黑板前面,写下几个词,用普通话说:来,同学们跟我读小树苗,下雨了。

怪了,孩子们交头接耳,不但不读,还用一种很疑惑的眼神看着我。

小树苗,下雨了。我再次字正腔圆地带读。他们还是愣愣地看着我。

我走到老师身边小声问:这是什么情况?

这回老师不紧张了,很有把握地从门口走向讲台,拿起小树棍指着黑板,用宁夏方言大声读:小树苗,下雨了。

孩子们挺起胸脯,用地方话喊:小树苗,下雨了。

这位穿着开花的棉大衣、双腿沾满泥巴的乡村教师,此刻脸上绽放出神圣的光彩和自信的光芒。

上课虽然不行,课外还是有优势的。离开山村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把孩子们都叫起来,带他们爬上村外最高的那座山,等待日出。凌晨的天气极冷,大家缩成一团,紧紧靠在一起取暖。忽然天边出现一抹亮色,太阳露出了边缘。

我冲孩子们喊:孩子们,虽然大多数时候,生活总让我们失望,但是大家看太阳,它从来不让我们失望,每天都会照常升起!话虽然显得矫情,但道理总是没错。主要是这里连年无雨,太阳确实每天都会出现。

让我们对着太阳,大声说出自己的心愿吧!

很傻很幼稚的桥段,孩子们却信以为真。

一个六岁的女孩儿叫马花,向着远方喊: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会照顾好奶奶的,你们放心吧!别着急回来!可是很快又低下头,流着泪小声说:爸爸妈妈,我还是想你们

还有一个孩子,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想看看他的书包,他说什么也不肯,死死用胸口抵着课桌。后来我才知道,他没有书包,书本都放在一个尿素袋子里。他对着太阳大喊:我我想要个新书包!

孩子们小小的心愿,让我这辈子也忘不了。

这些难忘的经历提醒着我,永远要美好,永远要真诚。无论大环境提出怎样的要求,节目形式怎样改变,这颗真心,不能变。

每当看到野外那些无人照料的野草,我就会想起这些孩子,也会想起自己。我没有显赫家境,长得不帅,没有天生的幽默机灵,但我生命力还算顽强。

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圈,我还活着。

查看全部

上一篇:名人成长励志真实故事

下一篇:名人励志成长经历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名人励志成才的正能量故事”其他教案

热门诗歌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