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告密者的中国班级
初中时,我是班长,成绩不错。但我却不喜欢我的班主任。因为她总喜欢在班里安插“卧底”,监视上课说话和自习捣乱的同学。
本来大家都是玩得不错的同学,但一旦有人接受班主任的“委任”成为“卧底”,同学关系中就多了猜忌,友谊的小船也就说翻就翻了。最初,接受此“重托”的都是班委会干部,从谁上课下五子棋到哪个男生女生放学一起骑车回家,事无巨细都要向班主任“呈报”。后来,同学们知道了班干部的“特殊任务”,就对所有班干部敬而远之。
那次拒绝当“卧底”的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讲了一堆“热爱集体”“维护正义”的道理,然后让我自习暗中记录违纪同学名字再写成纸条给她。那时虽然懵懂,但我本能对这种行为感到恶心和排斥,觉得这是小人所为。我以眼睛近视,看不清远处同学为理由婉拒了她的要求。
她脸上的青筋立马凸了出来,唾沫满天飞地斥责我毫无起码的正义感。我回家把这事儿跟爸爸说了,爸爸说我做得对。 然而,这次彻底得罪了班主任。就算我仍然成绩优异,但她对我的态度却明显冷淡了。常常在班上说 “有才无德,不可能真正成才”之类的话。后来我几次申请入团,都被她以“缺乏正义感”压了下来。
长大后,我的“同学”们,构成了一个“不那么正义”的社会。
前阵子的和颐酒店女生遭侵害事件,受害女生本身遭遇已十分痛苦,而网上铺天盖地的“群众舆论”,却还要质疑她“营销炒作”,对其加以“莫须有”的道德审判。这种行为模式的根源在何处?
法理学上有个名词,专门用来解释未经司法机关依法判决有罪,便对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被追诉人,推定其为实际犯罪人的现象。说白了,就是直接以怀疑事主为前提讨论,以人性之恶的角度出发,来揣度案件当事人具备主观恶意。这个名词,叫做有罪推定。
擅自对案件当事人进行有罪推定,是国际法学界所不提倡的,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如果你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打个招呼”随时可能被同学“检举揭发”的环境中,那么,他长大后看待他人的行为时,又怎么可能从友善的角度出发?
《》曾报道:哈尔滨市香坊区子弟中学某班班主任为严肃班级纪律,竟公然规定:每天安排一个负责抓违纪的,一天逮不着就得挨批。积极鼓励举报,被举报者罚款5元,举报者提成3元,余2元做班费。在金钱刺激下,该班举报蔚然成风,某学生“快下课时对窗外学生笑着打招呼”,就被记录在案。因为负责的孩子每天至少要记录一个违纪者,否则就挨批。有孩子竟然借此赚了400多元!
这让人想到并不遥远的 “反右”,每个单位的“右派”也有指标,完不成指标,单位负责人也要“挨批”,甚至自己就有成为右派的危险。于是,大量冤假错案肆虐神州大地,大迫害的惨痛,回想起来仍然令人不寒而栗! 难道这也是“传统”,要薪火相传?
△反右派运动
武则天当政时,任用酷吏,告密成风,堪称告密文化的拥护者,但即便是这位女皇,对告密者的人格也是蔑视的。
公元692年,武则天为虔心礼佛,下诏禁止屠宰牲畜。右拾遗张德因喜得贵子,偷偷违禁,杀了一只羔羊,制成羊肉饼,私下宴请同僚,而前来赴宴的杜肃却将羊肉饼偷偷藏于袖中,当晚入宫告发。万万没想到,武则天却在早朝上当众将告密信给张德观看,还对他说:以后宴请朋友,最好先看清人品,别拿美味佳肴喂狗。众目睽睽下狠狠地打了告密者的脸。杜肃从此被钉在耻辱柱上,成了卑劣小人的代名词。
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存在利用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所谓设立“卧底”,盯梢同学的做法更是天方夜谭。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家境贫困的高中生查理看到几个同学将白灰倒在校长头上,在校长的威逼下,查理并没为自己不被开除而出卖别人,坚持表示“我不能说”。 美国人对“告密文化”的鄙夷深植于生活与信仰之中,就像人们对出卖基督的犹大深恶痛绝一样。
麦克阿瑟将军以“忠于国家、对抗总统”闻名,而其“决不告密”的历史同样广为人知。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期间,受过高年级同学体罚,被要求站在碎玻璃上做各种动作。在接受法院调查时,麦克阿瑟表述了自身受虐的经过。但同样冒着被西点军校开除的危险,没有说出那几位同学的名字。
△麦克阿瑟
这便是两个国家迥异的文化。当你的同窗和朋友成为出卖对象,这个集体和世界还有一丝一毫的脉脉温情吗?中国学校班级管理模式中的告密文化,本身就与国家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教书育人的班级课堂成为“告密者孵化器”,难保我们自己某天不成为“被告”。
有不少老师觉得纪律管理应该防患于未然,安插“卧底”,目的并非培养学生告密,只是为了找出违纪学生来帮助他们,也更便于管理班级。但我仍无法苟同:
“卧底”的存在,之所以难以在道德上被人接受,是因为它使人与人之间丧失信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确定性会使人恐惧焦虑。如班级里总有人“打小报告”,气氛显然是紧张不安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必然是疏离、戒备的。对人的不信任,一旦植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一生中他都很难坦诚轻松地面对他人。
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唤醒每个人内心中真善美的强烈愿望,让孩子发现别人的美好,见贤思齐,让自身也变得美好。不吝惜对优秀孩子的表扬和对后进孩子的鼓励监督,鼓励所有孩子都来种花而非挑刺。这才是纠偏纠误的最佳方式。
为维护学校的纪律而将学生置于扭曲善恶的境地,这是以关爱的名义戕害学生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