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学生眼中的经典是什么模样?_初中资讯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资讯 > 中西方学生眼中的经典是什么模样?

中西方学生眼中的经典是什么模样?

当下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在当今中学生眼中的传统文化经典学习是什么样的呢?外国中学生又是怎样看待自身文化源头的经典学习呢?今天,我们选编两名中外同龄学生的文章,来看看他们在学习那些跨越千年时光的经典时的各自感受。

中国学生金玉崧要说:

作为“翱翔计划”(北京市教委资助的中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我的任务之一是领着外校的学弟学妹们一起学《论语》。一次上完课之后,有人问:“你准备一节课要用多久?”我愣住了,不知道怎样回答。

金玉崧,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二年级学生,“翱翔计划”学员北京市翱翔计划:全国首个在课程体系内面向中学生,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计划,北京市教委重点资助项目。

准确的说,那一节课,准备了20分钟。从开始构思到写完教案,整整20分钟。但是,想讲孔子的念头,是高一开始有的,此后的一年断断续续都在想怎么讲孔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一年。再但是,我背诵《论语》,是我8岁那年。此后的七年,《论语》从未从我的脑海中淡去。相反,经历的越多,对孔老师几千年前的谆谆教诲的体悟也就更加深刻,孔子的那些话,都在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人生的道路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准备了八年的时间。最后一个但是,我开始接触孔子的思想,不是从《论语》开始的,而是五岁的时候接受了“三百千”一类童蒙读物的开蒙教育,“首孝悌,次谨信”“人之初,性本善”一类的传统文化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已经深入我的血脉,所以后来——其实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完全读懂了《论语》。

但是,总能隐隐感觉到《论语》和我灵魂深处的某样东西有一种独特的、不可言传的契合感。所以在准备这一节课的时候,其实就是从我灵魂深处涌动出的一种强烈的表达欲。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讲座,我准备了整整十一年。其实,这远远不是终点。在今后的生命中,我也一定会继续体悟孔子、学习孔子。

经典,需要用一生时间去体悟

我不喜欢用研读这个词,但喜欢用体悟。

好的作品,不应当仅止于一字一句究其含义——当然,如果您是专业学者,或者您有考据方面的嗜好,这样做没有问题——如果没有杨伯峻先生这样的考据高手,我现在也许还在孔子他们家的门外徘徊呢。其实,不仅仅是孔子我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体悟,所有的经典,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体悟。我八岁背论语,九岁读老庄,后来读韩非、读孟子,每一家的学问都如那亘古长夜中的一缕光芒,短暂、耀眼、永恒、令人惊叹,他们提出的那些问题,振聋发聩;他们的思想,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但是,有人说,那是几千年前的思想,我们今天读起来,还有用么?有用。原因很简单:首先,先秦诸子们,包括魏晋南北朝的那些人(魏晋南北朝的玄学较先秦诸子的学说更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永恒?这样的问题一代代哲人都在给予回答,而且,永远回答不完。其次,这些先人,特别是先秦诸子,他们生活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按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在那个时期,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出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领袖。而这些精神领袖所承担的使命,正是后来无数继承他们衣钵的知识分子的既定使命——带领一个族群走向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先秦诸子的光芒之下。

当然,这里并没有把先秦诸子夸大之意,所谓的仅靠儒学就可以拯救世界在我看来也是没有边际的闲扯,但是,先秦诸子是禅宗那指月的手指,引领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经典影响未来,诗词关照当下

有人引领未来,也有人关照当下,那就是唐诗宋词。在先秦诸子那里,我看到了思想的力量;在唐诗宋词那里,我看到了人文的温度。那同样是一种深层次的关照。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唐诗宋词的灵魂已经注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和那些历史上的思想者一样,这一文化遗产也塑造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唐诗宋词和我们的距离,比先秦诸子要近。也许你没有家国天下的抱负与情怀,不会想到孔孟的君臣父子,不会想到墨子的兼爱天下,但当“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你也许会想到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会想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会想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当你苦苦等待一个人时,也许会想到“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会想到“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还有那永恒的明月,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惆怅,最后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超然物外,明月幽幽,清辉遍洒千万里温暖,换来不同的人间回应,不禁想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生活中处处皆是诗,而情意充沛的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样的诗意之美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真的,谁能说清楚一首诗、一首词何以让我们如此感动,是格律么?是练字么?是构思么?是情感么?有时真难说清,可是它就能刚刚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点,让我们欢笑、让我们流泪、让我们击节而歌、让我们惆怅满怀,是以谓之“销魂”。读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读完,我还想再读,再读完,还想读,读完,想背,背完,想朗诵,诵完,想要唱。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了自己人生中的惆怅与迷惘,想到了自己曾经喜欢过的人,想到了自己的前世和今生……

唐诗宋词如此,先秦诸子亦然,当然,唐宋八大家也是如此。所有的传统经典,总归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穿越尘埃的亲近感,那是我们民族的血脉遗产,也是亘古黑暗中的光芒。

美国学生卡拉?鲁珂珞要说:关于美国中学的古典文学学习

现代人对于经典学习有一个普遍的误解,他们觉得研究像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这样的古代语言是没用的,许多怀疑论者声称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是已经“死去”的语言,学习它们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还不如学习一些人们正在使用的语言,如西班牙语或汉语等,会更加有用。

但事实上,学习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是有实用价值的,也与现代生活有所关联。这些语言不只是学者或古典文献研究者的专利,它们可以为所有的学习者造福。学习古代经典可以形成对英语语法和词汇学习的良好语感,从而提高标准化考试(SSAT,SAT,GRE)成绩,锻炼逻辑思维与细节观察的能力。同时,学习这两种古代语言还能增长希腊罗马文化知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受这两种文化的影响极大),并为其他语言的学习,尤其是罗曼语系语言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经典可以提高考试成绩

英语中超过70%的词汇都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因此掌握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前缀、词根和后缀,不仅有利于学习者记忆单词,也帮助他们在学习新词时更得心应手。对于学生来说,熟悉构词法无疑对于提高发音准确度和考试成绩都是一剂良药。2002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公布的新闻通讯指出,选择拉丁语SAT II考试的学生,其语文平均分是666,而全国平均分只有是504;选择了法语SAT II考试的学生,其语文平均分是637,而选择西班牙语SAT II考试的学生,其语文平均分是581。1996-1999年的GRE考试数据显示,那些“古典语言”或“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GRE的语文考试里,在涉及270多个领域的题目中都拿到了最高分,唯一拿到低于10分的是科学史领域。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拉丁语和/或古希腊语能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词汇量,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标准化考试成绩。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几年前,我也参加SSAT考试,那时我就亲身感受到了学习拉丁语的好处。语文考试时,卷子上有一大堆词我都看不懂。但是通过识别的拉丁词根和前缀,我可以合理地勾掉几个词,并最终推导出正确的答案。一个字是“equanimity(泰然处之)”,我确定了前三个字母“equ”应来自“equus”,一个在拉丁语中意为“平等”或“稳定”的形容词。接下来,我认出了“anim”应来自“animus”,在拉丁语中是意为“心”“精神”的名词。把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我得出了结论:“equanimity”一定有一个意义接近“心神稳定”。我的推断最后证明是正确的,因为“equanimity”就是意味着“心灵的稳定”或“冷静”。没有足够的拉丁语知识,我是不能得出这样一个肯定的结论的。

学习经典可以提高英语语感

除了增加词汇量,学习古典文献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语法的语感。在英语课上,人们通常学习言语的基本构件: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在古文学习中上,学生必须学习命令式、呼格和方位格等名词变格,动名词和动形词等动词变格,不定式、语态、虚拟语气和不同类型的从句等语法。因为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没有成套的句子结构所以学习和认识每个句子的句式和每个词的用法是很有必要的。许多选修古典文献课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语法知识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课堂,而不是英语课堂。

分析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凌乱的语序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并培养我们对细节的关注。这两种语言就像拼图游戏,它们是由形形色色、散落一地的零件组装在一起的(小编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作者们在书写时,会依据个人爱好或美观需要来编排词语的顺序,就像按高矮列队一样),只有把每个零件放在了合适的位置,才能知道句子的本意,这样的翻译练习能很好地锻炼思维和记忆,因为必须靠记忆和观察来理顺词与句的关系。此外,如前文所说,根据拉丁语或古希腊语单词来推断英文单词的过程,其实也是逻辑分析的过程,从这一意义说,这两门古典语言还有点像数学,因为它们都涉及到逻辑和演绎推理。

学习经典可以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

我们学习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它们对我们文化的影响程度之深,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相比的。我们已经从古罗马人关于荣耀和美德的理想中深深受益,古希腊人也给我们带来了民主、陪审团制度、悲剧喜剧、哲学、几何学、建筑学以及物理学等等。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如西塞罗和奥维德,是修辞的大家。现当代的著名作家,也常常从古贺拉斯、卡图卢斯等古罗马诗人处寻找灵感。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孕育了数以千计的现当代作品。因此,学习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会极大地丰富学生在历史、文化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储备。

古典文献的学习也可以作为学习其他语言的基础,尤其是属于罗曼语族的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和西班牙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句子结构向我们揭示了与英语迥然不同的句式是可能存在的。此外,掌握拉丁文的词根会帮助我们掌握罗曼语族语言中大约75-80%的词汇。所以,扎实的拉丁文基本知识肯定会为我们学习其他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些认为古典语言在现实世界“已死”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学习经典文学可以增加词汇量、提高考试成绩、锻炼思维能力、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并为学习其他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追寻古典文献的脚步会让你与伟人为伍,比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CNN的创始人特德特纳,屡获殊荣的作家托尼莫里森,等等,他们都毕业于古典文学专业。古典文学专业不仅令人神往,还能为将来从事法律、商业和医学业提供充分的准备。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是两座看似遥不可及,实则可以征服的高峰。1800年,托马斯杰斐逊在一封写给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博士的信里说:“要阅读拉丁文和古希腊文的原版书真是一种高尚的奢侈,我要跪谢在我的早期教育中将我引入这一快乐之源的人。”如此种种,不禁令我疑惑:这些贡献如此之大的语言怎么仅能在美国为数极少的课堂上才能学到呢?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卡拉还是菲利普斯安多佛高中11年级的一名学生,正在申报大学。目标是古典文学。此时她已完成5年拉丁文和一年多希腊文的学习。正在学习词源学及古典文学。她是全国少年经典联盟菲利普高中分会创始人,希腊和拉丁文学朗读协会(SORGLL)成员,希腊文和拉丁文碑文学美国分会(ASGLE)成员。而这一切,在一年之后,成功地帮她敲开了普林斯顿的大门。

这篇朴拙稚气的文章,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如下信息:年轻的美国把古希腊罗马看作自己古典文学的源头;古典文学的学习对现实中高中生提高标准化考试(SSAT, SAT, GRE)很有帮助。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向我们说明了一个观点:如果不能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特长中杀出一条血路,还可以选择古典文学这条幽径。

查看全部

上一篇:考生:2016年中考怎样避免你的粗心

下一篇:贵阳市关于在高、中考期间加强噪声污染监督管理的通告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中西方学生眼中的经典是什么模样?”其他教案

热门初中资讯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