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怒发冲冠”我们居然都用错了?_初中资讯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资讯 > 成语“怒发冲冠”我们居然都用错了?

成语“怒发冲冠”我们居然都用错了?

岳飞的《满江红》中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一名句,句中的“怒发冲冠”表示非常愤怒。可是有人大概觉得这样解释还不够传神,而把它直译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顶住了帽子”(《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条注)。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一方面是对这个成语的解释采取了“望文生义”或者说“硬译”的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对古人服饰中的“冠”缺乏全面的了解。穿衣、戴帽、着鞋,是人类由原始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一大标志。这里单独谈谈“冠”的情况。冠是做什么用的?它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后汉书舆服志下》说:“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樱蕤以为首饰。”意思是说,看见鸟兽头上生有帽状的毛角和胡须,于是便仿制成饰有流苏的礼帽戴在头上作装饰品。照这个说法,戴冠的目的在于装饰,让人显示出轩昂的气宇。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而冠,还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加冠了,表示这个年轻贵族从此有了管理的特权、服兵役的权利以及参与祭祀的权利。《释名释首饰》说,古人“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用戴冠或束头巾来区别士与庶人的身份。从这个角度看,戴冠又是划分社会地位的标志。只有成年贵族方能戴冠,因此冠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冠盖相望”指一路上官员们络绎不绝。准备上任为官叫“弹冠”,辞官不干叫“挂冠”。古人把戴冠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一个有身份的人必须衣冠整齐。《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守门人刖跪“系其马而返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刖跪之所以敢这样对待景公,不让他的车马走出宫门,其中重要的理由就是齐景公被发而不戴冠,因为景公如此穿戴不合礼制。当时不但要求有地位的人戴上冠,而且要按规矩扎好冠缨。《孟子离娄下》说:“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在孟子看来,扎冠带的事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权变一下,但有的人连这么一点权变也不干,认为违反了礼制。公元前480年(《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政变,子路冲进宫中与发动政变的人格斗,被对手以戈击中,并砍断了他的冠缨。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放下武器来结扎冠缨,就在此刻被敌手砍成了肉酱。像子路这样的书呆子,确实迂腐到了可笑的程度,但通过这事,可以看到古人对戴冠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现在,我们通常把冠解作帽子,因为这两件东西都是戴在头上。《词源》说,冠是帽子的总称。在“帽”的词条中则说:“凡盖在头上的都叫帽。”实际上,冠与帽子不完全相同。在作用上看,冠主要表明戴冠者的身份,帽子主要起保暖、防雨、遮阳的作用;在形制上看,帽子牢牢地套在人的头上,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完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束住头发。戴冠时,先将头发挽到头顶上盘成髻,用[纟] 把发髻包住,然后加上冠,用簪子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使冠固定起来,再用冠圈两旁的丝绳在颔下打结,这就再次把冠圈固定在头上了。这两根丝绳叫作缨,缨打结后余下部分垂在颔下叫作纮。看得出来,冠与发髻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当一个人极度愤怒时,血液循环加快,瞪目切齿,全身颤抖,包在一起的发结会随之晃动,冠也就连同晃动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怒发冲冠”,绝不是“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顶住了帽子”。头发虽然不能冲起冠,但发怒时因头发晃动而带动冠的颤动,还是让人感到了发怒者与仇敌不共戴天,准备拼个你死我活。所谓怒发冲冠就是这样“冲”起来的。

查看全部

上一篇:2016年九江中考分数线现已划定

下一篇:中考英语30分涨到138分,只因他掌握了这10张图!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成语“怒发冲冠”我们居然都用错了?”其他教案

热门初中资讯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