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对联和文章写法_初中资讯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资讯 > 王开东:对联和文章写法

王开东:对联和文章写法

举头王登越,

低头施桂湘。

在张高中,此联一时传为佳话。

语文老师是最适合自娱自乐的了。突然就想起了我和对联的前尘往事。我忘记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对联。

很小的时候,很偶然看到一副全国悬赏的绝对。上联为“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此句正读倒读都是一样,而且符合事理,殊为不易。后来被安徽慈溪一个高中教师对出下联: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此联意境优美,浑然天成,堪为绝对。这个教师一下子获得了1000元奖金。但如果不在黄山脚下,这个老师还能否对得出来?

也许是这个偶然的插曲,也许是这一大笔奖金,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从此关注起对联来。

据说,民国时,山西王阎锡山到无锡视察,登上锡山观景,突然间觅得一个上联:

阎锡山来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尽管是大老粗,但此联刁钻奇异,害人不浅。无数大才子苦思冥想,茶饭不思,也无能为力。

很多年过去了,新中国建立都好几年了。中国最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来到安徽天长县考察,遥望波涛浩渺的长江,突然间灵感爆发,对出了下联:

阎锡山来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两个姓名,两个地名,天造地合,巧夺天工。范长江仰天长叹,可是时过境迁,阎锡山又在哪里呢。

又想起当年陈寅恪为清华大学的命题,陈先生直接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上联:孙行者。寻求对句。

陈寅恪本来设置的答案为——祖冲之。

谁知道考试完毕,没有一人对出祖冲之。只有一人对为“胡适之”。陈先生见此,大为叹服,惊为天人。说,“有这三个字,入清华哪个系全行。”

原来,“孙”对“祖”,作为姓氏而对,也算普通。“行”对“冲”,都是平声,实在有点勉强。而“孙”对“胡”,则巧妙绝伦,既是姓氏,又让人产生“猢狲”的联想。而胡适之,开辟了新诗,倡导新文化运动,也有大闹天宫之意,不是猢狲又是什么?一个巧对,双剑合壁,天衣无缝。

这个学生就是中国一代语言学大师,北大教授周祖谟。

这样的事例很多。比较好玩的还有鲁迅小时候对的一副对联。

老师出的上联是:独角兽。“独角兽”就是麒麟,传说中的一种吉祥动物。学生们七对“两头蛇”、 “九头鸟”。先生听了,连连摇头,说:“这些都是讨厌的东西,怎么能跟神圣的麒麟相比呢!”

这时,鲁迅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答道:“比目鱼。”

先生非常高兴,称赞不已。原来“比”虽然不是数字,但有“双”的意思,与“独”正好相对。“比目鱼”同“独角兽”最为贴切。

据说梁启超从小也喜爱对对子,可谓才高八斗,远近闻名。

有一次梁启超和父亲一道去朋友家做客,在人家院子里偷偷掐了一朵海棠花,藏在自己的衣袖里。朋友看见了,十分不悦,装作不知道,出了上联为:小子暗藏春色。好个梁启超随口答曰:大人明察秋毫。

朋友哈哈大笑,惊叹梁启超的才华出众。当然也就不怪罪他了。

还是梁启超,在学堂里玩的时候,抓住了一只鸟,孩子们都很喜欢,可是又怕被师塾石先生知道了。就把鸟藏在转头后面。但还是被石先生发现了,他趁孩子们不在的时候,弄死了这只鸟。还幸灾乐祸的出了一个上联:

有羽禽兽砖后死

怒火中烧的梁启超立刻反唇相讥:无毛畜生石先生。

有羽禽兽砖后死

无毛畜生石先生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简直一字不易。石先生尽管气得七窍生烟,但口头上还不得不夸奖梁启超对得好。梁启超能够成为后来文章的宗师,一个旗手,是和这些经历分不开的。

前段时间,朱永新老师发来一个上联,说是部长们之间的游戏,让我对一对。上联为:谁言清风不识字,却著成《四库全书》!

我看了看,觉得有些棘手。清风不识字,是一个著名的典故。

雍正8年,翰林院徐骏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本来只是写景抒情,但是却被指为存心讽刺,以“清风”暗指满清人不通文化,于是徐骏被杀。这是文字狱的著名典故。

但此处显然是用了本意,意思为,谁说清朝人没有文化,他们不是著成了《四库全书》?

我先对《四库全书》的对应物,很快对出了《三国演义》。清风不识字,我对了明月照沟渠。五分钟之内,我的对联拟好了。

谁言清风不识字,却著成《四库全书》?

人道明月照沟渠,亦写就《三国演义》!

朱老师非常高兴,回信说:开东,高手。

明月照沟渠,也是典故。明朝高明的《琵琶行》首次使用,原句为“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上联意思为,谁都说清朝人不咋的,不是著作了《四库全书》?

下联意思为,人都说明朝不咋的,不是也就成了《三国演义》?

个人觉得不算十分工整,但也需要蕙质兰心,灵犀一动,否则也是大海捞针,鲨口夺金。张藉说:“看似容易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此言得之。

我常常把功夫放在这些上面,人生也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前段时间上到了议论文写法,我对学生说,当年我学习写作议论文,从一个笑话中,得到了巨大的启发。学习,岂能循规蹈矩,鲁迅说,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实在是惊心动魄的语言。

曾经看到过一个笑话。据说是民国时的作文题《拿破仑和项羽》。

某考生知道项羽是楚霸王,可是不知道拿破仑是怎么回事。转念一想,可能是拿破仑就是拿起破轮子。于是,大笔一挥,笔走龙蛇:

“轮难拿,破轮更难拿,然羽能拿,因羽能力举千钧,况破轮乎?”

此段大妙,几乎包括了议论文写作的所有元素。

“轮难拿,破轮更难拿。”先蓄势,再递进强调。“然羽能拿”,一个转折,项羽盖世英雄之风采毕现,破轮和项羽之关系初现。

何以如此?紧接着一个因果推论,道理充足,“因羽能力举千钧,况破轮乎?”一个“况”字,又领起反问,力透纸背。

我常常揣摩这些被嘲弄的文字,从中获得议论文写作的雷霆万钧,秋风扫落叶之气势。

学习,犹如练武,到达一定境界,摘叶飞花,俱能伤人。岂能循规蹈矩哉?

查看全部

上一篇:如何避免写出一篇“白开水”式的记叙文?

下一篇:4个妙招,让孩子爱上数学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王开东:对联和文章写法”其他教案

热门初中资讯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