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配根:重塑高中的文化形象_初中资讯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资讯 > 赖配根:重塑高中的文化形象

赖配根:重塑高中的文化形象

赖配根

中国高中应该重新认识、欣然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一切优秀文明为己任,把培养有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未来一代融入办学主张的血液里。

不像一些中学的官网,暑期时把本校高考捷报置于醒目位置,福州一中尽管每年高考都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他们只字不提。相反,学校官网上最引人注目的,是3年前启动的“追梦计划”。

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相呼应,福州一中从2013年开始带领更多乡村孩子去“追梦”:面向福州市区附近的7县(市)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中非县城区所在地的农村初中进行自主招生,每年30名左右。首届30名学生进入高一后,学校发现他们在英语、物理、化学、信息学等学科上与其他学生有一定差距,便安排优秀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开“小灶”。学校给每名学生逐一配备导师,包括校长李迅在内的导师们每月至少与学生交流2次。同时,年段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心理老师等也十分关注他们的成长。今年首届“追梦生”30人均顺利完成学业,除一人由学校派往新加坡学习外,其他29人高考成绩全部达到本一线。

这就是教育的良心、学校的道义,它向所有中小学尤其是知名高中发出召唤,重温教育的大爱,回归文明的良知,重塑高中的文化形象。

坚守平民情怀,眼里有普通学生,涵养博爱情感,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就未来年青一代而言,目前,一方面我们有衣食无忧、享受着许多优质资源的儿童,另一方面又有6000多万缺少父母关爱、情感饥渴的留守儿童和3000多万大多处于城市边缘的流动儿童。这些物质乃至情感差异非常大的学生群体,未来能和谐共处在同一片蓝天下吗?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学校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在此问题上是扮演弥合人际鸿沟、拉近心灵距离、建立精神纽带的角色,还是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自觉不自觉地培养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中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是未来才俊的摇篮,应该为学生树立道德的榜样、精神的标杆。可是,某些高中尤其是个别名牌高中,竟将学校变成了名利场:能考高分的学生、能给学校带来资源的学生备受青睐,大部分普通学子则受冷落乃至忽略。普通高中各种名义的实验班,许多不就是让最优秀的师资去教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吗?至于普通班的普通孩子,则配以普通的师资。当然,一个社会不能没有英才教育,英才教育需要优秀甚至杰出的教师;但是,同样重要的是,普通孩子甚至潜能生一样需要卓越教师。失去了对普通学生、弱势群体孩子的关注和平等之爱,优质高中就容易贵族化、空心化,就会失去与脚下这片大地的亲密联系。

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急需文明的觉醒,从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开始,从关注每一个普通学子开始,把对个别优势群体的偏爱扩充为面向天下学子的博爱,为社会的文明和谐传递更多正能量。

追寻理想人格教育,擦亮青春光芒,让每一个生命都熠熠生辉。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几千年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宋代哲人提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命题,明代心学家认为人人都有做圣人的资质。现代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圣人”,但没有对理想人格的仰慕、追寻,完整人格、大写的人的培养就无由谈起。福州一中对追梦生的教育,就特别注重理想人格的濡染。进入福州一中后,何霖芳同学学会了仰望星空,她爱上了天文,经常登上学校的天文观测台去遥望太空。这不仅让她的眼界开阔,也让她的心胸扩大了。尽管家境困窘,面对学校的资助,她竟然拒绝了:“把机会留给比我还困难的同学吧,我还可以。”何佳静同学不仅盯着学习,而且关心时事,喜爱心理学和经济学,体育、文化课样样精彩。“逆境没成为他的绊脚石,他反而热爱生活,身心健康,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不管遇到什么,总能以坦然面对。”班主任叶贵荣说。陈俊宏同学在初中时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进入福州一中后开始融入一个又一个大集体,主动参加排球等比赛。一个“小”生命由此成长为“大”生命。是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是要让每个青春生命越写越大,而非相反;是要让每个孩子努力向上去发现、拥抱完美的、全整的自己,而不是让生命向下看齐。

重塑“中国”的高中,让学校成为学生了解、欣赏、接纳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地方。我们注意到,“追梦计划”对追梦学子的要求是,“孝敬长辈、常怀感恩之心、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把“孝”“感恩”放在首位,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进而言之,福州一中的办学宗旨“为天下人谋永福”,不也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情怀的体现吗?他们的“追梦计划”,也闪耀着中华仁爱文化的光芒。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北宋理学家张载进一步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代哲人王阳明更是认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这是超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爱,它把你我这样的生命个体,与所有人类、生物乃至天地万物联结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大爱是从中华文化自然而然涌流出来的,应该成为我们中小学尤其是面临应试压力的高中教育的精神基因。有了这样的精神基因,学校的道义责任、教师的职业伦理就有了坚实的文化力量为支撑。

令人忧虑的是,由于近百年来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批判、破坏,对西方文化的崇拜,文化上的不自信已经深入我们许多人的骨髓。这在教育上也多少有所表现。比如某省幼儿园的招生广告说:“选择我们就是选择美国9000万孩子享受的教育。”沿海某经济发达省份,许多公办名校争相开设国际班,一些地方政府慷慨投巨资举办国际学校(实质上大都是国外大学的预科),并且把最好的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放在国际班、国际学校,集中最好资源对接美国等西方教育体系。

在信息时代,教育必然要开放,基础教育需要放眼世界。但开放并不意味着抛弃自己的文化之根。公办中小学首先要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否则年青一代何以有中国魂、中国根?实际上,对本国价值观的重视是国际教育的趋势。英国教育大臣去年曾强调,推动“英国核心价值”的教育是重中之重,“让每个孩子懂得英国价值观与学习数学、英语同样重要”。卢旺达教育部长说,出国留学的卢旺达学生应坚守卢旺达的价值观念,“不涵盖国家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任何价值”。文化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国家的崛起不能只是经济的勃兴,而要以文化的崛起为引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硬实力的强大,而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为支撑。文化复兴自学校始。是时候了,中国高中应该重新认识、欣然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一切优秀文明为己任,把培养有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未来一代融入办学主张的血液里。

查看全部

上一篇:赏吟古诗觅荷花—寻找酷暑中的一抹清凉

下一篇:好书推荐——《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赖配根:重塑高中的文化形象”其他教案

热门初中资讯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