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五)_专家指导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教育 > 专家指导 > 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五)

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五)

【2016·江西卷】

(二)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短文,完成第8-11题。(12分)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④口中,啮⑤破即吐之。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你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

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⑨不如我。”

【注】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内:通“纳”。⑤啮(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故,或许。杜、许,不译何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复于地取内/口中 B.啮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 D.事行/便拜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瞋( )

(2)数( )

(3)阙(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

译文: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译文:

11.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二)8.【答案】A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瞋(同“嗔”,发怒意思)

(2)数(诘责,数落)

(3)阙(缺少)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答案】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成功。

(2)【答案】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11.【答案】王蓝田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宽容别人),为人坦率。

【参考译文】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蓝田侯王述,肆意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该让给杜许。”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不胜任!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

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2016·河北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15分)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 11 ,见东坡,泣自若 12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 13 ,遂举以售诸 14 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 15 宁 16 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 17 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 18 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 19 ,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 20 迎母还旧第,竟不索 21 其直 22 。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11 老妪:老妇。 12 自若:依然如故。 13 不肖:不成材。 14 诸:相当于“之于”。 15 诀别:分别。 16 宁:难道。 17 徐:慢慢地。 18 售:这里是“买”的意思。 19 券:契据。 20 翌日:次日。 21 索:求取。 22直: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

(2)东坡亦为怆然 怆然: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_ _______

(4)竟不索其直 竟:_ _______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译文: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译文: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3分)

答: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2分)

答:

二、(15分)7.(4 分〉

(1)听到(听见)

(2)悲伤(忧伤)的样子

(3)立即(马上)(4竟然)(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8.(2分)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9. (4 分)

(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忍痛到这种地步。

(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10.(3分)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11.(2分)示例一:东坡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意思对即可)

【2016·安徽卷】

[三](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豁然开朗 豁然:

(2)阡陌交通 交通:

(3)悉如外人 悉:

(4)泉香而酒冽 洌:

(5)杂然而前陈者 陈: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文:

16.《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

答:

17.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4分)

《醉翁亭记》:

[三](15分)14.(5分)

(1)开阔敞亮的样子

(2)交错相通

(3)完全,都

(4)清澈

(5)摆开,撰放,陈列(共5分。每小题1分)15.(4分)

(1)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

(2)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16.(2分)①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②桃花源中的景象。(共2分。每点1分)17.(4分)《桃花源记》: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醉翁亭记》:太平祥和,与民同乐。(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卷】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题2分,第13小题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发布) B.以其境过清(凄清)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11.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第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分)

译文: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3分)

译文:

10. A(布:映照)11. C(“之”代词)12. A(甲文第二段应为“正面写鱼,侧面写水”)13.

(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往来”“翕忽”“乐”翻译各1分)

(2)(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宴会。(每个短语翻译个1分)

【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卷】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0分)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答案】A【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

1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答案】B【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8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

2、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

【答案】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

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孔子:仁义 子路:重情义 颜渊:谦虚忠厚

【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卷】

(一)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0.A )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11.C )

A.相与步于中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2.D )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

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

1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

答:

13.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⑵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1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2016·河南卷】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

(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19.根据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

(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语段

(二)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

17. 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一食”1分食马者”的“食”1分,大意1分。共3分)18.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思对即可。2分)19.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意思对即可。一空1分,共3分)

【2016·黑龙江省哈尔滨卷】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8-10题(8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郭:

(2)去:

9.(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0.(2分)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專助》,回答》8-10题 (8分)8. (2分(l)郭:外城

(2)去:离开

9. (4分)

(1)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10. (2分)人和

【201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

(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共11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阅十余岁 阅:___

(2)竟不可得 竟:___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分)

山门圮于河

13.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2)众服为确论。

译文: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分)

答:

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

答:

(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 题。(共11分)

11.

(1) 阅:经过,过了

(2) 竟:终于,到底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2. 山门/圮于河 评分说明:(1分)

13.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

15.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

【2016·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卷】

【古文阅读】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n):丰收。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时时而间进____

(2)故夙夜孜孜____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译文:

(2)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2分)

译文:

1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11. (1〉间进:供然进谏.

(2)夙夜:早瞍,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语解释准确得1分。12.

(1)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

(2)帝王能做到淸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评分标准:(4分)毎小题2分,要求翻译准确,语言流畅。

13. 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乙: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评分标准:(2分)毎空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016·吉林卷】

(一)古诗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敷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____(人名)。(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屋舍俨然

(2)便扶向路____

1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

答:

1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

答:

1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3分)

答:

【甲】(10分)10.陶渊明(1分)

(1)整齐的样子

(2)沿、顺着(共2分,每小题1分)

12. 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回答出两点即可。(共 2分,毎点1分)13.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 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14. 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 (共 3分,每点1分)

【2016·吉林省长春卷】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 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人名)。(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2)前人之述备矣( )

(3)薄暮冥冥( )

(4)至若春和景明( )

11. 本文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准确地

抄录下来。(2分)

答:

12. 文章

三、四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作者写迁客骚人悲

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13. 《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

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3分)

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

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yù]:卖。

④仰:依赖、依靠。⑤我曹:我们。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1)心好之( )

(2)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 )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译文:

16.“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可见杨继盛在番民心中很有威望。请写出番民“信爱”杨继盛的原因。(2分)

答:

9.宋或北宋 范仲淹10.

(1)特指官吏降职,外调

(2)完全

(3)迫近

(4)日光11.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2.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对比。或突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3.围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民忧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即可。14.

(1)爱好、喜欢

(2)选拔、挑选

15.于是告诉了哥哥,请求自己也能够跟着私塾老师一起学习。16.兴办教育,聘请塾师,教化子弟,资助学生。

【2016·辽宁省沈阳卷】

(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必有过人之节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见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 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卒然临之而不惊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10.【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4分)

(二)7.D 8.

(1)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

(2)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9.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0.【甲】逆境(磨难、困境亦可)【乙】忍耐

【2016·辽宁省丹东卷】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2题。(共10分)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逸)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精骑集》序(节选)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走送之 ( )

(2)援疑质理( )

(3)然负此自放( )

(4)故虽有勤苦之劳( )

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译文: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译文:

2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答:

(2)【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

(―)文言文(共10分)20.

(1)跑。

(2)询问。⑶但是,可是。 ⑷劳累。(每词1分,共4分)21. ⑴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2分〉⑵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2分)22.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每问1分,共2分。)

点击显示

上一篇: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四)

下一篇: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一)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五)”其他教案

热门专家指导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