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二)_专家指导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初中教育 > 专家指导 > 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二)

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二)

【2016·山东省济南卷】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6、C) (2 分)

A.可爱者甚蕃 蕃:繁多 B. 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 陶后鲜有闻 鲜:少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7、B ) (2 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D.同予者何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8、D ) (2 分)

A.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日: “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 “善! ”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

【注释】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áo)

鎒(nòu) :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2 分)

拙 则 罢 之 不 肖 则 弃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译文:

11.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分)

9.拙则罢之/不肖则弃置之10. 曹操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1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2016·山东省青岛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 会:适逢

B.众皆怪之怪:觉得……奇怪

C.皆匿笑强进 匿:偷偷地

D.乃裂去薄饼缘 缘:边缘

9.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隆中对》)

10.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

B.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D.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3分)

译文:

(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1分)

译文:

【2016·山东省淄博卷】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屠暴(残忍)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B.将军身被(通“披”,穿着)坚执锐 (司马迁《陈涉世家》)

C.尝贻(赠)余核舟一 (魏学洢《核舟记》)

D.非澹泊(也写做“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解答】A.有误,暴:突然。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苏秦刺股 ( )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而焰发 有地臆然而高

D.博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译文: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4分)

答:

【分析】译文: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苏秦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股:大腿;②句意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知道:懂得道理。

(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前后句:虽:虽然;B.前句:以:来.后句:以:认为,以为;C.前句:而:表顺承.后句:而:表修饰;D.前句:为:成为.后句:为:给,替。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性”,本性;“情”,情趣;“饬”,整理.句意为: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

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答案:

(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点评】文言实词“名”的用法:①名字,名称。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②命名。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记》);③名义。二贵酋名曰馆伴(《<指南录>后序》);④名声,名望。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⑤著名的,闻名。故虽有名马(《马说》);⑥说明,说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2016·山东省东营卷】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译文:

12.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

13.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

10. 答案:①像狗一样②咬洞③被④在 评分:每小题0. 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 答案: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2. 答案: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人对方圈套。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13. 答案:甲中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氷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賦)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6·山东省烟台卷】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赵惠王①谓公孙龙曰:“寡人事②偃③兵十馀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今蔺、离石④入秦,而王缟素布总⑤;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今有人于此,无礼慢易⑥而求敬,阿党⑦不公而求令,烦号⑧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

【注】①赵惠王:战国时期赵国国君。②事:致力。③偃:停止、消除。④蔺、离石:地名,赵国土地。⑤布总:用麻布束发。⑥慢易:傲慢无礼。⑦阿党:结党营私。⑧号:号令,法令。

9.下列各选项,与“寡人事偃兵十馀年矣,而不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归而形诸梦

10.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兵不可偃乎 兵革非不坚利也

B.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齐亡地而王加膳 河曲智叟亡以应

D.虽黄帝犹若困 虽不能察,必以情

11.翻译句子。

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

译文:

12.用自己的话说说“偃兵不成”的原因。

答:

(―)文言文阅读(10分)

9. A (3 分)

10. D(3 分)

U.消除战争(的想法),是兼爱天下人的思想。(2分)

12.没有真正做到兼爱天下。(评分:2分。大意对即可)

【2016·山东省潍坊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 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4.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3分)

(1)喻其为盗之言 喻:

(2)遂逾垣凿室 逾:

(3)以生吾禾,殖吾稼 殖: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 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

D. 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1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2分)

译文: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3分)

译文:

17.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2分)

答:

(二)(12分)14.

(1)喻:明白。

(2)逾:越过。

(3)殖:种植。(3分,每题1分)15.D(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A.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分)16.

(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2分,“及”“亡”各1分)

(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3分,“若”“获罪”、倒装句式各1分)17.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1分)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1分)

【附文言文翻译】

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从宋国来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擅长获取外物。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充足了,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从这以后,我送给别人的财务遍及州闾。”向氏非常高兴。他听明白了国氏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不长时间,就因盗窃来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他,就到国氏那里去埋怨他。国氏说:“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向氏说了他的情况。国氏说:“唉!你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天有适合的时令,地有有利的地势。我获取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来种植我的庄稼,构建我的房舍。我地上获取飞禽走兽,水里获取鱼鳖虾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获取的。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上天生产的,哪里是我所拥有的?这样,我获取上天的东西却没有遭受惩罚。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务,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你盗窃这些东西(它们)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向氏非常迷惑,认为国氏又在欺骗他,就去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东郭先生说:“国氏获取外物的方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罪受惩。”

【2016·山东省济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1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仔细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缺点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1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1

3、阅读下面的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3分)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古文观止》)

10.(2分)B11.(2分)D12.

(1)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

(2)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4分)13.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3分)

【2016·山东省泰安卷】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14-17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5.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 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 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16.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17.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14.B 15. A 16. D 17. C

七、(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即遣左右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政绩优异,远近称之。

【注】①牸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选自《旧唐书》,有改动)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

(2)具言所以( )

(3)妻家不知其故( )

(4)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

25.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译文:

(2)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译文:

(3)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译文:

28.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请分条说明。(4分)

答:

七、(14分)

24.答案】

(1)到;到……去

(2)详细

(3)原因,缘故

(4)全,都 【评分】每词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5. 【答案】

(1)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

(2)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

(3)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6. 【答案】

(1)用计帮元武县百姓讨回牛。

(2)智捉盜葱者。

(3)武阳境内,路不拾遗。【评分】答对一条得1分,答对三条得4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致力于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

怀念他。

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随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給那头牛,元武县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问题。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张允济评判,张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那人泪流不止,详细地讲了出了事情的始末。张九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服蒙住他的头,将他带到到他妻子娘家所在的村子去,说是抓住了盗牛贼,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妻子良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担心受连累,就指着那头强占来的母牛说:“这是我女婿家的牛,从哪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 e”允济便揭开牛主人蒙头的衣衫,对他妻子娘家人说:“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妻子娘家人叩头服罪。元武县主管官员听说后,都十分惭愧。

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小萆房在那里看葱。允济对老妇人说:“你只管回去,不要不厌其烦地守着。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老妇人听从了他的劝告,回家住了一夜,那葱就丢失了很多。老妇人把情况告诉了允济。他便把葱地十里之 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一个个到跟前来检验查问,果然找到了盗葱的人。

曾有个夜里赶路的行人,把衣衫掉到了路上,走了十几里才发觉。有人对他说:“我们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正如人所说,果然找到了衣衫。

他的政绩尤其卓著,远近的人都称赞张允济。

【2016·山东省威海卷】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8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捕蛇者说》)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C.①叫嚣呼东西 ②从流飘落,任意东西

D.①谨食之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饥渴而顿踣 ②潭西南而望

B.①时而献焉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①吾尝疑乎是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D.①故为之说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11.我们现在对税收与作者对“赋”的认识有何不同?(2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3题。(4分)

孟子谓万幸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上论古之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选自《孟子》)

【注】善士,品德高尚的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

译文:

13.请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孟子交友的原则。(2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 (12分 )

(一 )(共 8分 ) 8.A (2分 ) 9.D (2分 ) 10.(共 2分)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意思对 1分,语句通顺 1 分) 11.(共 2分 )我们现在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分 ),作者认为“赋 ”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1分)。 (意思对即可)

(二 )(共 4分) 12.(共 2分)所以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 (以 了解他们的为人),这就是和历史上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意思对 1分,语句通顺 1分 ) 13.(共 2分 )结交天下善士,天下善士 “未足”结交古人,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答对任意两点满分)

【2016·山东省德州卷】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米粟非不多也( ) ②委而去之( )

15.《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3分)

答:

14. 答案示例:①粮食 ②放弃 共2分

15. 答案示例: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冇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共3分

(三)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既而辽以问羽( ) ②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

17.翻译下面句子。(2分)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译文:

18.下列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百里溪举于市 D.帝感其诚

19.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3分)

答:

16. 答案示例:①不久 ②正 共2分17. 答案示例: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他做偏将军,给他的待遇很丰厚。共2分18. 答案:B 共2分19. 答案示例: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主周旋,不避艰险,为其忠; 不念荣华,不背旧主,白马解围,知恩图报,见其义;力斩颜良,探囊取物,刮骨疗毒,言笑自若,知其勇。 共3分

【2016·山东省临沂卷】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不能名其一处也。( )

(3)无不毕肖(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分)

译文: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分)

译文:

1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2分)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2.D(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1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4.C(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观巴黎油画记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看到所塑造的蜡人,全都仿照活人的样子,那形体神态、头发肤色、高矮胖瘦,没有不完全相像的。从达官贵族以至工艺家和各行各业的人,凡是有名气的,每每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弯着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博戏,猛然一看,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我再三赞叹制作蜡人技术的奇妙。

【2016·山东省枣庄卷】

(二)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8-13题。(14分)

【甲】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

【乙】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丙】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传说是出国的一位勇士。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8.【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出自《论语·里仁》:“ , 。”(1分)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没

B.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C.竟杀蛟而出 杀之而复上船

D.舟中之人皆得活 乡人皆好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2)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

(3)还反涉江,至于中流( )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译文:

(2)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12.【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2分)

答:

13.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2分)

答:

(二)(14 分)8. 朝闻道 夕死可矣。(1分)9. C (2 分)10.

(1)希望。

(2)时光流失,光阴虚度。

(3)同“返”,回,归。(3分。每小题1分)11.

(1)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

(2)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共4分。每小题2分,关键词语理解正确即可)12. (甲)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乙)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机关头挺身费而 出、为民除害的勇气。(2分。意思对即可)13. 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2分。意思对即可)

【2016·四川省成都卷】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 详:详细 B.造饮辄尽 造:到

C.曾不吝情去留 去:离开 D.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以为号焉 不以物喜

B.亲旧知其如此 其真无马邪

C.既醉而退 学而不思则罔

D.无怀氏之民欤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5.【答案】A6.【答案】D7.【答案】B8.【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竹本固 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 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译文: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译文:

5.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3.【答案】B4.【答案】

(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5.【答案】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点击显示

上一篇: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一)

下一篇: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三)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2016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二)”其他教案

热门专家指导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