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梦人》读书笔记:探求自我的幸福_读书笔记 - 查字典初中网
初中网 > 课外生活 > 读书笔记 > 《卖梦人》读书笔记:探求自我的幸福

《卖梦人》读书笔记:探求自我的幸福

去年在旧书店买了本小说,《卖梦人》。很久没有遇到这样一本书,让人迫切地要一鼓作气地读完它。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讲一个人救了一个准备跳楼自杀的社会学教授,而这个人衣着寒酸、居无定所、身无长物,却对生命和现代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教授被他深深吸引,在心里存着许多疑惑,跟随着这个人,一起向各种各样的人兜售梦想。在卖梦的过程中,“师父”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言语,打动了一个又一个心在迷途的人,众人追随着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逐渐发现了自己。 大段的哲学思考的语言,反诘式的提问方式,让这本书很不像小说,却比小说更为引人入胜。故事的感觉,很像耶稣、佛祖、孔子、苏格拉底这些圣哲先贤的故事。圣哲先贤们是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卖梦人,而小说中的“师父”,是现代社会的卖梦人。他所做的,是向失去生活激情的人出卖梦想,启发他们真实的自我,重燃生活的信心。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若以平常心去体察圣哲先贤们的心境时,我们也能揣度小说中主人公的心,也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心。作者在尝试让概念中的圣哲们走下人为的光辉圣坛,让他们重新走进人们的心灵,指导今天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的好书不止一本,关键是阅读它们时读者的心灵。如果认为那些人为圣为贤,于是猛点二百五十个赞,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圣贤们从来不期待自己处于千万人景仰的尊荣地位,他们最初的意思,也不过是要追随他的人发现被自己禁锢于内心深处真善美的潜能。每个人都是凡俗众生:有些人自恃平凡普通,向圣贤们奉献尊敬与赞美,以掩盖自己走向心灵之旅的恐惧和胆怯,于是他们成了这个社会上最“正常”的人;而有些人不会,他们意识到自己出了偏差,就会开始质疑自己、质疑社会,一直质疑到本源——他们赖以生存立命的基础,这些人常常被称之为“疯子”。 用卖梦人的话说,“有些人病在外表,有些人病在心里,你属于哪一种?” 回想离家之后,外出求学,工作谋生,种种彷徨失意,总是陷于不断失去的痛苦之中——一个成年人的生命里,这种失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就像失恋了,失业了,被学习工作缚束自由了,亲人离世了,曾经青春的容颜老去了,好多。 读书笔记()现在想来,失恋时的悲伤,是把快乐完全寄托在了他人身上。恋人之间,缘尽则散,并不是说他离开你就降低了你的人格,毁了你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从来都是受伤害的那一个人,总在苛责别人,而忘了自己身上的缺点也同样让人难以忍受。别人没有为成全你的快乐而至死不渝的义务。同样,我们也不应当用至死不渝的冠冕把自己困死在一段不愉快的关系里。那是自做牢笼,画地为牢了。长久陷在“被抛弃=不完美=很受伤”的自怨自艾里,真的很高尚吗?

失去亲人时悲伤,是因为已习惯生命之中有他们的陪伴。我们以为那是永恒,而忘却了生命孤独的本质,我们从未学习过一个人要如何生活。时间带走了我们的亲人,我们却忘记了时间带不走我们的爱。如果感到被遗弃,那是过度的悲伤让我们体察不到即使生命消失而依然永恒存在的爱。 很多成年人,能够承受生命给予的重负,却很难承受“生命之轻”。轻,意味着无所依托,四处飘荡。在生活的重负里,重负很容易成为我们的支撑点,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当那些重负不再加在身上,回到一个纯粹的我时,我怎么这么虚无呢?什么是我,我在哪里?灵魂可以飞的,如果你有一双翅膀,飞翔不是飘浮,飞翔是意志,飘浮是命运。用翅膀让自己飞翔在命运的河流之上。 我们拥有知识,拥有智力,但是,却不一定拥有智慧。为人师者习惯于站在高处向别人布道,为人父母者习惯于教导孩子人生哲理,成年人的责任让我们把责任当成了自己,用身不由身掩饰自己心灵懈怠的愧疚,让孩子去学习我们的理想,让他人代替我们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孩子相比,我们更容易拒绝心灵。把工作职责、社会身份、家庭责任这一切扔掉之后,就剩下一个囫囵的自己,就是那个在亲人的墓地之前静默无言的自己,就是那个在夜半醒来茫茫然不知时间不知身处何处的自己,是这具肉身还是这个灵魂?这个我需要怎样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会依赖文字。然而,文字在传播过程中,人们的理解不同它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文字没有真相。就像阳光下的世界,所见是我的眼睛给予的真相,如果让摄像机来看,它会是另外一个色彩。谁能告诉我哪个更加真实?迫切地期待有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存着这样急切的心情,也许就是放弃了自己探索的努力了。真相是事物映射在你心灵中的影像。这种映射的经验是一对一的。有人问禅师美是什么,禅师用手指头指了指在夜空中的皎洁明月。美是什么?是手指头?还是月亮?还是此情此景映射在心中的感受? 又也许,和文字相比,我们更需要一位明师的教导。跟随老师有诸方便,在我们迷惑的时候,老师可以用手指头指指月亮让人去看。但这也容易陷入迷恋的境地。有时候我们会误以为手指头就是美。事实上,无论是书还是老师,都不是最重要的,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比自己心灵的真实感悟更为重要。 如果说今日之我还能称之为明白一点儿事理,还具有宽容与热情的良好品质,那我必须因此而真心实意地感谢遇到一位亦师亦友的友人。我在自己的心中,了悟他的心,在念及这些东西的时候,从未觉得他离我遥远。有一种默契,叫做“不可说”。在相契的人之间,这种启示才有意义,对于其他人,很多情形下这种发现心性的喜悦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传说。虽然我从未称这位朋友为师,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心中,在对这位朋友的情感里,始终存着尊重与感佩,而正是这种力量,让我有勇气独自面对一切,越是迷途,越是孤独,越愿意走向自己的心灵。 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格拉底当觉甚是欣慰。追随而不依赖,尊重而不迷恋。当迷惑散去,若还长久地执著于老师形式上的指引,有一天它就会成为一种迷障,阻碍了自己迈向心灵深处的步伐。 这些年来,阅读一直是我日常之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很为自己庆幸。在阅读之中遇见许多美好又纯粹的心灵,让我相信这世间的真理。也很感激总有人适时地出现在我的周围,言传与身教,指引着我如何向前行。那些曾被深切质疑的道理,在几经沉浮之后,在深思熟虑之后,又重新绽放它们华美的光彩。到现在,我仍然相信理想,仍然相信精神,即使在这个布满谎言的世界里,我依然可以看见隐藏着的真善美如何在暗夜与光明里熠熠生辉。 龙应台在她的《野火集》中说,民主政治不是一个结果让人们坐享其成,它必然是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那个结果不会比镜花水月更真实。心灵的自我也是一样。没有自己探求的过程,它必然是自己心中的一个虚无。从未触碰到,它就是不存在的概念。我们对他人的失望,对社会的失望,在内心深处,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失望呢? 人们喜爱英雄和圣贤。就像我们,给孔子塑像,表达在追慕与怀念,以示文化传承,我们建造庙宇,向佛祖奉献香火,祈求福佑。就像在西方,“亿万人在他们的教堂里舒舒服服地纪念圣诞节、耶稣受难日和其他节日,却从来没有想象过什么是露宿、被称作疯子是什么感觉、社会形象被撕裂成碎片是什么感觉”。 先贤们如深邃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发出幽暗而恒久的微光。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如太阳般的温暖和光明,而隔着遥远的时空的我们,所见到的就是微光了。若不从心灵探求,我们怎能相信那温煦阳光曾经照亮众人的迷途之路呢? 加缪给我们讲述西西弗神话的故事:西西弗必须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至山顶;历经千辛万苦之后,西西弗看到巨石在几秒钟之内又向着山脚滚去,而西西弗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加缪把诸神惩罚西西弗而准备的巨石视为西西弗的幸福: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的内心感到充实。结果不是惩罚,只要尽心尽力地去穷尽了自我的命运,那就是幸福。 确实,过程的苦难,如果不再成为威慑与惩罚,把苦难当成是必然,探求心灵的自我将是一种真实的幸福。 

查看全部

上一篇:读《肯定性行动——如今在美国究竟谁歧视谁?》

下一篇:《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活在性别之外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卖梦人》读书笔记:探求自我的幸福”其他教案

热门读书笔记

猜你喜欢

更多+